黄耀军(左)与“巴爷”交流
在襄水源山庄工作的“巴爷”。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特约通讯员白菲斐摄
他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没人知道。有人调侃地喊他“巴爷”,他肆意地笑,高高的颧骨上的皮肤似乎都要被撑开。自此,“巴爷”便成了他的代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8年前,桃李挂满枝头的一天,“巴爷”第一次出现在黄耀军眼前时,他还是个“小豆芽”似的孩子,瘦小、聋哑,全身脏兮兮的。黄耀军收留了他,三次为他安排工作,甚至让妻子“陪工”两个多月。邻村的好心人,自掏腰包,两次带他到四川寻亲。
28年来,爱在湖北襄阳的一个小山村里发芽,长出茂盛的藤蔓。
1
落单的聋哑少年
3月底的一个下午,襄阳市襄城区环山路上,一个平时很安静的农家小院热闹起来。
一袭黑衣,脚蹬黑皮鞋,“巴爷”接过襄城区公安分局民警送上门的身份证,看了又看,并向身旁熟悉的人一一“炫耀”。
黄耀军和弟弟合伙盖的两层楼里,正对客厅的两间卧室,一间是黄耀军的,一间是“巴爷”的。这样的形影相伴,已经持续28年。
1995年6月的一个上午,襄城区麒麟社区砖瓦厂走进一高一矮两个人。高个子年约30岁,说襄阳本地话;小个子年约十四五岁,“咿咿呀呀”比划着,是个聋哑人。
高个子说,他是南漳县人,聋哑少年是四川人。他们在南漳县偶遇,相约出来找活干。
时任砖瓦厂半成品车间主任黄耀军接待了两人。当时厂子生意不错,正是用人的时候,黄耀军收留了他们,安排吃住,并让工友带着他们干些简单活儿。
第二天一大早,黄耀军刚走进砖瓦厂,就看到聋哑少年焦急地满厂打转,随后哇哇大哭。原来,跟他一起来的年长男子不告而别。
黄耀军见少年可怜,就在厂区腾出一间工棚给他住,又买来脸盆、牙缸等,将他安顿下来。
见少年十分瘦弱,黄耀军对他很是照顾,从不给他安排重活。后来,少年也能独立拉车赚工钱了。第一次领工资时,他在工资单上“画”下三个字,歪歪扭扭的,看着像是“李小红”。大家猜测,这可能是他的名字,但工友们喜欢调侃地叫他“巴爷”。自此,“巴爷”便成了他的代号。
一开始,“巴爷”常遭工友欺负,一些工友会把他装好砖的推车推走计件。一天下来,他送不了几车砖,气得“啊呜啊呜”地转圈子。
“谁再抢他的车,不仅不计件,还要处罚!”得知情况后,黄耀军警告工友,并在大会上教育大家,“他是聋哑人,我们都要关心、爱护他,要把他当家人一样照顾。”
当年除夕,工友们都回家过年了,平时热闹的砖瓦厂一片寂静,只有“巴爷”孤单的身影。“走,到我家吃年夜饭!”黄耀军对他说。同在砖瓦厂打工的妻子王华英默默接受了丈夫的决定,端出饭菜。
这一年,黄耀军30岁,成家不久。
2
不辞而别三个月
“巴爷”也曾出走过。
1997年11月的一天,砖瓦厂的活少了,不少工人已经提前回家。黄耀军早起上班,发现“巴爷”不见了,他的工棚里的铺盖也没有了。
“他又聋又哑,在外面会不会被人欺负?”黄耀军有些担心。他拜托工人到处打听,找了两个月,没有“巴爷”的音信。黄耀军自我安慰:“兴许他是跟其他工人到别处打工了。”
三个月后的一天,天刚蒙蒙亮,黄耀军来到砖瓦厂,只见一个人坐在厂门口,正是“巴爷”。春寒料峭的季节,看着瑟瑟发抖的“巴爷”,黄耀军又气又急,搂着他进了工棚。
“巴爷”用手势告诉黄耀军,一个工友骗他去建筑工地干活,结果一分钱工资都没拿到。按照“巴爷”的指引,黄耀军骑着自行车找到他这几个月的落脚地:一栋旧楼楼顶的简易房,四面漏风,冰冷的水泥地上铺着几个地铺。“一个冬天就这样过?”黄耀军很是心疼,卷起“巴爷”的铺盖,再次把他领回了家。
有了这段小插曲,“巴爷”对黄耀军更是依恋,经常找他比划着交流。时间长了,两个人渐渐能用别人无法看懂的手语对话。“巴爷”待在黄耀军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邻居们开玩笑地对黄耀军说:“你认他当儿子算了。”一旁的“巴爷”仿佛听懂了,“嗯嗯啊啊”地猛点头。黄耀军和妻子商量,干脆让他住在家里,反正是多添一双筷子的事。
白天在砖瓦厂干活,晚上有时住工棚,有时到黄耀军家住……“巴爷”勤快又机灵,在黄耀军家总是抢着打扫卫生、帮王华英干农活、照顾黄耀军的母亲和儿子。过年走亲戚,黄耀军也总是带着他,“巴爷”渐渐融入到这个大家庭。
2013年,黄耀军的孙女呱呱坠地。看着粉嘟嘟的小婴儿,“巴爷”很是欢喜,经常给她买牛奶、饼干。孩子长大后,亲热地喊他“巴叔叔”。
3
干妈农庄“陪工”
2016年,“巴爷”赖以生存的砖瓦厂关闭,帮他找活路成了黄耀军的心事。
“工作太危险的不要,老板不熟悉的不要。”黄耀军很是挑剔。
邻村凤凰砖瓦厂负责人吴修全回忆当年情景:“黄耀军上门求我帮忙,说小伙子勤快,啥都能干,又不会说话,让我关照一下,就当做善事。”其实,黄耀军收留聋哑少年的善举早就传遍十里八乡,吴修全毫不犹豫答应了,将“巴爷”安排在砖瓦厂打扫卫生、看守大门。
“黄耀军两口子对他真是好!”吴修全连声夸赞道,每次假期结束,黄耀军都会开车把“巴爷”送到砖瓦厂,王华英则在后备箱塞满鸡蛋、香油、新摘的果蔬……“他们把他当亲儿子一样。”
2019年,吴修全所在的砖瓦厂也停产了。“巴爷”没有工作,在黄耀军家里,大家看电视、玩手机,唯有他听不见,不会说话,也不认字,只能一个人默默待在房间里,非常孤独。
此时的黄耀军,担任麒麟社区六组组长。2020年,机会终于来了:一位老板来到社区,准备开一家休闲山庄。“老板娘,我给你介绍个工人。”黄耀军向她推荐“巴爷”。得知对方是聋哑人,襄水源山庄老板娘陈红艳连连摆手:“不要,不要!”
黄耀军急了,回家和妻子商量对策。王华英眼前一亮:“要不我去农庄‘陪工’一段时间?我给他当翻译,把他需要干的事情都教会。”
“你还要带两个孙女,地里还有农活,哪里忙得过来?”黄耀军有些犹豫。
“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过得好呢?现在他年纪大了,必须得融入社会,我们能帮一点就帮一点。”王华英说。
妻子朴实的话语,引起黄耀军的共鸣。于是,王华英带着“巴爷”来到襄水源山庄,陈红艳决定让他留下来试试。
每天早晨,王华英会先骑电动车把孙女送到几里外的幼儿园,然后急匆匆赶回山庄,手把手地教“巴爷”打理花草、洗菜切菜、喂鸡喂狗等。
两个多月后,“巴爷”不仅能胜任工作,还能用手势跟其他人交流。陈红艳将他留了下来,月工资3000元,包吃包住。
“巴爷”性格开朗,和山庄的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对顾客也非常热情。加上他做事麻利,顾客和工友都很喜欢他,“巴爷”的名号越叫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