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鹤峰县城往东南开,一路沿着盘山公路行驶15公里,就到了半山腰上的七峰村。它是容美镇坪溪片区最偏远的村庄之一,平均海拔1100米,常常能欣赏到壮阔的云海。
薄云笼罩中,移栽的箬叶、成片的野茶、零星的油菜花田,生机盎然。但美丽风景的背后却是一条曲折的产业探索路。
鹤峰县容美镇七峰村是恩施州委统战部的定点帮扶村,从2016年底驻村开始,驻村工作队就一直在谋划着帮助村民发展产业。然而七峰村农田平均坡度达到70度,沙石连片,无一处平坦的田块,种植作物勉强能自给自足,产业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资料图片)
“老百姓挖红薯的时候,都是一边挖一边往背篓里捡,不然那个红薯就滚到坡底下去了。”七峰村村主任朱元平介绍,该村耕地面积600余亩,但大部分农田坡度大,耕种困难。
药材、油菜、水果、畜牧……只要是能为村民增收的产业,工作队几乎都有想过。不仅想,他们还有很多次实践,但最终都未能大规模发展。
2021年,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开始谋划实行箬叶野转家种植,将大山里品种优良、叶泽优质、采摘效益好的的箬叶移栽到土质肥沃、地形较为平坦、便于管理采摘的地方。
4月6日,早上八点就出门了的朱元德夫妻俩经过6个小时的辛勤劳作,终于在下午两点从3公里外的深山中将采挖的箬叶根背到家里。稍作歇息后,又将箬叶根重新种植到附近林中。
“今年是我们发展箬叶野转家的第二年,刚下过雨,今天天气好,就赶紧挖了回来种起。”容美镇七峰村3组村民朱元德说道,由于自己年纪较大,出门务工已不实际,上山采摘箬叶也不安全,于是率先响应村里号召,进行箬叶野转家种植。
为提高老百姓的积极性,打消他们的顾虑,七峰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按照每亩4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目前,我们村发展了近三百亩野转家箬叶,通常情况下3年后就能够采摘获益,一亩可获得5000元左右的收入。”七峰村村支部书记谢忠书介绍,箬叶野转家种植既能提高效益,又能增加收入,有助于实现规模化种植。
由于箬叶种植获得收益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又开始考虑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其他产业。经过考察,七峰村海拔较高,常年云雾缭绕,山高林密,周边野茶资源丰富,仅该村就有1500亩左右。
“在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争取项目资金300余万元,对原有茶厂进行了改造升级,又引入了市场主体湖北荒野老枞茶业有限公司,野茶开采的时候就由他们来收,芽茶每斤可以卖到100元到120元,老百姓卖茶就有了保障,积极性当然也就高了。”州委统战部驻七峰村第一书记陈世华介绍道,由于周边缺少茶厂,销售途径少、价格偏低,过去由流动茶商来收茶,时间不固定,老百姓积极性不高。
目前,七峰村的荒野茶即将进入采摘期,不少村民早早就对进山采茶的道路进行清理。
“以前野茶没得人要,现在村里建起茶厂,野茶成‘宝’,价格也比较高,把路搞干净了摘茶也方便。”七峰村二组村民任满清一大早就带上镰刀去砍路边的杂草。
家门口的茶厂即将让野茶资源变现金,改变村民以往守着“金山”过“穷”日子的囧境。除此之外,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还谋划着将拥有制茶技术的村民,送入茶厂工作,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陈世华说,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产业发展多点开花,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价值化,让村民生活节节攀升,是历届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一直不变的目标,目前七峰村也正呈现出良性发展局面,未来可期。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刘丽华 周毅 刘玉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