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19日,第一届中国(江夏)水产预制菜产业链峰会在武汉市江夏区盛大开幕,江夏区荣获“中国淡水水产预制菜之都”称号,中国淡水水产预制菜研究院正式落户江夏。江夏区依托水资源优势,抢占预制菜发展“新风口”,开辟乡村振兴“新赛道”,点燃产业兴区“新引擎”。
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预制菜写入其中,但预制菜并非“新面孔”,早在几十年前,它就存在于各大连锁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里。
如今,伴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人不愿将宝贵的业余时间花费在洗菜备菜查找菜谱等繁琐的准备工作上。于是,预制菜顺势而为,“跳”出了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走向更为广阔的的消费端,广泛活跃在超市、便利店、电商、外卖等平台,深受年轻人青睐,即便是平常不怎么做饭的人也能吃到佳肴。
此外,预制菜打破了地域和季节限制,武汉热干面、潜江小龙虾、阳澄湖大闸蟹、惠灵顿牛排、广式早茶......预制菜的兴起,让“都市丽人”不出家门也能随时享用天南海北的珍馐美味,既自由了时间,又丰富了舌尖。面对站在餐饮新风口的这位“后起之秀”,各地如何脱颖而出?
资源优势是基础,特色文章要做足。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展现了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我国幅员辽阔,食物种类丰富,饮食习惯各具特色。要想在预制菜这个赛道深耕细作、越走越远,关键要因地制宜,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发挥品牌带动效应。江夏区水产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湖泊136处、水域面积621平方公里,“鲁湖黄颡鱼”“梁子湖大河蟹”“武昌鱼”等水产品牌远近闻名、享誉中外,传统的水产行业囿于时空局限,增收模式单一,预制菜则为水产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借助已有品牌效应,通过深加工提升水产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增收渠道,在为江夏区水产行业打开新局面的同时,也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亮出“新名片”。
硬件设施是关键,产业链条需完善。一道预制菜品从田间地头、山河湖海到日常餐桌,要经历耕种(养殖)、收获、加工、包装、存储、运输等漫长工序,因此,产业链长是预制菜的主要特点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预制菜的卖点关键有两点,其一在“快”,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快手菜”,其二在“味”,尽可能地保留住食物的“原汁原味”。这对预制菜的全产业链提出了高要求,培育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农牧水产企业,从源头保障农产品供给质量,让消费者吃得安心、放心、舒心;丰富改良食材加工工艺,满足不同人群口味需求,俘获更多消费者“芳心”;针对不同菜品温度要求,完善冷链仓储物流基础设施,使得预制菜品全程“保鲜”。
预制菜的兴起,不仅为当代快节奏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体验,更有助于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唯有立足资源优势,发挥特色品牌效应,夯实全产业链基础,才能在抢抓预制菜发展的风口,让乡村振兴乘风破浪。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艳(武汉江夏区)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