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每食用10条鲫鱼,有7条出自他的团队。他40年专注研究“一条鱼”,让味美价廉的鲫鱼跃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并在25个省市推广养殖苗种数百亿尾,增产20%以上,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4月28日,有“鱼院士”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走进武汉市武钢三中,参加由武汉市科协、武汉市教育局主办的2023年“少年对话院士”首场活动,向青山区线上线下2300多名学生开讲。
(资料图片)
桂建芳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是中国鱼类遗传育种与发育生物学领域知名专家。从1984年起,他潜心研究银鲫(即“喜头鱼”),把人人都能吃上鱼的梦想,一步一步变为现实。现场,他带来银鲫“中科3号”“中科5号”作展示,分享了其科研经历。
据介绍,他的团队揭示了银鲫生殖成功的基因组演化机制,用14年培育出“中科3号”,用22年培育出“中科5号”,因生长速度快、体型好,它们已成为当前市场上的主养品种。如今,团队正在攻克“无肌间刺鱼”这一研究热点难点,有望3至5年内推向市场。
“珍惜机遇、笨鸟先飞是成长的关键,持之以恒、执着拓新是科研成就产生的路径,豁达奉献、奖掖后学是快乐幸福的源泉。”桂建芳讲道,个人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人才政策紧密相连,从事科研,重要的是把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
在“对话院士”环节,来自武钢三中、白玉山中学、钢花小学、钢城二小、钢城十八小的学生代表面对桂建芳院士踊跃发问。
“人类会否有一天能通过基因技术变得像鱼一样在水里畅游?”“我想学习生物科学,需要做哪些准备?”“您平常都看些什么书,能否推荐一些?”……武钢三中100多位学生事先写好了“提问小纸条”,一有发问机会,齐刷刷举起手臂,期盼能有机会与院士“对话”。
钢花小学的劳动课堂连线到“对话”现场,学生们逐一展示完成的作品——干炸喜头鱼、豆瓣喜头鱼、平锅孜然喜头鱼等“一鱼六吃鲫鱼宴”。“桂爷爷,什么时候能吃上您研制的‘无刺喜头鱼’”,孩子们的提问让人忍俊不禁。
在老师的带领下,钢城二小的学生观察、解剖鲫鱼,了解鲫鱼体内刺的分布。钢城十八小和白玉山中学的学生带着欣喜新奇问询院士的研究方向。桂院士轻松风趣地加以引导,与孩子们谈笑风生,孩子们时而若有沉思,时而恍然大悟,现场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据了解,今年武汉市“少年对话院士”活动还将邀请秦顺全、邓子新、孙和平等两院院士走进中小学,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努力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每场活动将录制成视频课程,免费供青少年学习使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通讯员 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