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智慧防汛频出“小妙招” 看防汛应急指挥中心“尖板眼”_今日快看

2023-05-18 07:21:58 来源:湖北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5月入汛以来,随着长江流域降水增加,长江干线水利枢纽调度流量骤增,在我省各地防汛应急指挥中心,一组“智慧大脑”科技屏被点亮,透过AI和云计算的“最强大脑”,让预警研判 “准”,转移避险“早”,抢险救援“快”。

喂饱“数据链”

摸准“决策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15日,十堰市智慧城市大脑上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个应用——防汛模块。

屏幕上,该市卫星地图汇聚了2.36万平方公里的正射影像图数据,240平方公里三维倾斜摄影地图的GIS地理信息数据,整合了水利、自然资源、气象、水文部门等5亿多条各类业务数据,物联网覆盖6万路视频监控、1.8万路传感设备实时数据……

在强降雨引发汛情预演中,主屏幕上实时滚动降雨量、重点水库水位等数据,茅箭区气象局连续发布暴雨橙色、红色预警后,水文水资源汛情专题快报也滚动推送,灾害示警显示8个水库出现红色风险、2个需要紧急处理……“启动应急响应预案”一键可达上至国家、省应急指挥中心,下至县市区、乡镇应急平台,实时对接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应急专家等应急资源。

“实现了一屏统览、一网统管、一体联动。”十堰市防汛办主任、应急管理局局长余绍朝介绍,智慧城市大脑实时掌握水情、雨情、工情、灾情,实现各个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高效运算,形成完整数据链,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进行形势研判、预防风险,同时协同多部门、多层级联动处置,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全景式指挥。

不仅是在十堰,智慧城市大脑已经点亮武汉、黄冈等地,为全省防汛加上一道科技防线。

提前2小时的

临灾预警触角到乡镇

在今年全国防汛抗旱电视电话会议上,会议总结去年防汛工作时指出,2022年多起山洪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这暴露出一个短板——临灾预报预警不准确,上下游信息没有共享,导致临灾反应滞后,转移避险不及时。

“临灾预警是最后一道救命哨,一定要准、早、响!”省防指相关负责人表示,薄弱环节在乡村,围绕基层乡镇(街道)防汛减灾工作中的监测预警能力,我省多地开展极端天气补短板工程项目建设。

在随州,安排专项资金实施项目建设,研发出“随州智慧气象服务系统”。该系统对降雨、雷达、温度、风向、预警等气象要素进行整合,通过雷达回波不间断分析,对随州市所有乡镇未来2小时的降雨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并实现6分钟更新一次,对重点乡镇进行暴雨等级预警,从技术层面上大大提升乡镇暴雨短临预警能力。在测报方面,通过整合气象、水利、水文811处监测站点,实现全市雨量监测全覆盖、无死角,全面提升随州市防汛监测预警能力。

“通过多轮培训,有了一批乡镇预警员。”随州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确保至少1名至2名工作人员能够熟练运用该系统,增强基层防汛预警中的临灾应急响应能力。

气象预警纳入

应急响应“三停”

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部署,我省已经修订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把气象预警纳入到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

过去,各级防汛部门的应急响应启动条件主要是水库出险、堤防出险、造成重大灾害等,气象预警不作为防汛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如今,应急管理部门收到气象预警信息以后,立即组织会商研判,按照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收到气象红色预警以后,经进一步组织研判,要求各地果断执行“关、停”等强制性措施,像提前启动“停课、停工、停市”这些强制性措施,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为了防汛抗旱的关口前移,我省建立了临灾预警信息直达基层一线责任人的“叫应”机制。

极端的暴雨过程,尤其是山丘区,往往发生在夜间,甚至深夜。气象部门预警第一时间用电话叫醒各级防汛责任人。县级气象部门发布红色预警,还要及时提醒预警覆盖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村的防汛责任人,责任人到岗就位。组织人员转移、抢险救援等工作,不能贻误时机。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