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江珊 刘雪松 通讯员 汪洋 张雪)近日,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2023年“十四五”全国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已公示结束,襄阳成功入选,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国家确定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境内大小河流985条,汉江流经襄阳195公里,中心城区“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具有“山水城洲”和谐共生的生态本底。
(相关资料图)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河孕新生。如今,襄阳经过探索实践,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排水系统改造,城市会“呼吸”能“喝水”
5月份以来,沥沥雨水如约而至,在江华路涵洞、向阳路涵洞、丹江路、岘山文化广场等路段,市民发现,少了泥水湿鞋,多了一份雨天出行的舒适。近年来,襄阳中心城区主要街道、涵洞和小区积水情况均有很大改善,只有局部地段因未改造完成仍然积水严重,市民们纷纷为排水防涝点赞。
由于地势低,再加上管道建设滞后,过去襄城区向阳路经常积水,铁路涵洞经常中断交通,居民苦不堪言。两年前,市住建部门按照“一点一策”的原则,对向阳路排水管道进行改造,新建截水沟、雨水管道和沥青路面同时接入新建成的新岘山泵站,确保雨水及时抽排。
向阳路铁路涵洞附近一家冷饮店的铺户徐女士说:“2021年3月份前一下大雨门前这条路就不能通行,导致生意也不好做,每逢积水,涵洞周围的垃圾会被带到涵洞里,卫生环境也很差。之后涵洞的积水问题得到了解决,门口的道路也干净了,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下大雨也不会有积水现象发生了,着实为我们附近的居民和商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江华路立交泵站建成于2002年,配备有2台水泵,但配套设施老旧,达不到江华路片区雨天抽排需求,雨天积水严重影响车辆通行。
“门口的江华路铁路涵洞,之前一下雨就‘看海’,没想到这次暴雨仅打湿了路面,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2021年7月中旬一场暴雨过后,市民李奶奶感叹道,这是因为在2021年6月份之前江华泵站扩容改建配备3台75KW水泵,将泵站抽排能力提升,保证了雨天涵洞内的正常通行。
“长虹路通过彻底疏掏,经受住了暴雨考验,道路畅通无阻,新建泵站卧龙大桥下檀溪泵站、清河西路立交泵站,大雨后通过全力抽排,积水时长大大缩短,减轻了交通压力。”市政管理处排水防涝应急现场项目负责人刘峰介绍。
据了解,为补齐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的短板,市政管理处通过近两年易涝点改造和直排口建设,改扩建泵站9座,解决了江华、东门、清河西路等一批重要立交涵洞汛期积水问题。埋设管网5838米,消除了124处道路积水点,并在汉江、七里河、护城河、襄水、南渠沿线改扩建中原西路、环城东路、滨江路、青山路等雨水直排口。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我们的目标是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将城市内涝点整治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加快构建和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刘峰表示。
探索“海绵之路”,助力城市绿色韧性升级
“七军公园的建设,对我们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有很大的提升,不仅空气清新了、环境优美了,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闲运动场所。”水淹七军公园附近居民张先生告诉记者,水淹七军公园位于卧龙大道和七里河路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积约21公顷。
市民点赞的背后,是襄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无数巧思。以樊城环形绿道项目重要节点工程——水淹七军公园为例,在建设过程中融入“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最大限度运用地形整理、下沉广场、透水铺装、植草沟、人工湖排蓄等设施,为雨水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有效利用提供空间。水淹七军公园是襄阳市集文化性、开放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城市海绵体”,极大改善周边居住环境,具备都市休闲绿心、户外体育运动、三国文化传承三大功能,在促进片区综合开发价值提升、实现海绵价值转换方面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机盎然的绿色景观,设计精巧的空间布局,蜿蜒伸展的休闲步道……近年来,襄阳市因地制宜开展公园绿地建设,扩大城市绿色空间,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位于樊城区云集路和板桥路路口的三角地带被改造成“口袋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景观丰富,颇有设计感。“这里以前是杂物堆放场,夏天蚊虫特别多,现在建成公园,环境变美了。”附近居民纷纷点赞。以“小切口”推动城市大变化,以“小投入”促进城市品质大提升,据了解,去年,襄阳市共在中心城区建设了10个“口袋公园”,新增绿地面积5.7万平方米。
此外,依托汉江最大的洲岛——鱼梁洲,实施环岛景观带和中央生态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17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实施襄水古水道生态修复提升项目,打造了襄水源、凤林古渡等“文化旅游+海绵”样板。
展望未来,打造全国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典范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这是襄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襄阳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成绩的背后,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生态本底,以及先行先试的积极探索。
襄阳将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引领,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科学利用、统筹建设”的思路,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因地制宜、有序实施,所有建设项目严格落实海绵理念,全面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全力打造汉江流域水城相融、生态宜居的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重点实施汉江及其重要支流水系综合治理及生态廊道建设、汉江堤防提档升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恢复和拓展自然雨洪调蓄空间,提升流域防洪能力。
补齐老城区基础设施短板,统筹推进内涝治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及水环境改善;新城区高标准建设排涝等基础设施,并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效衔接。
在中心城区建设08示范片区、襄水流域示范片区、东津文旅新城示范片区,打造海绵城市集中连片建设样板。
三年示范期内,拟实施车城湖、仇家沟等5个城市水体综合整治项目,25个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建设项目,70个海绵型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项目,构建蓝绿灰融合的海绵城市设施体系。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统筹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建设,统筹城市防洪与内涝治理,统筹治污与治涝。计划到“十四五”末,城市污水处理效能有效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邓城大道生资市场等中心城区易涝点全面消除,城市不再看海。
作为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阳将以创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襄阳打造成为汉江流域山水相融、生态宜居的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在洪涝统筹治理、污涝协同治理、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等三个方面形成示范引领,为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作出襄阳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