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泥土芬芳,绽放时代光彩,他们这样传承发展曲艺-环球播报

2023-06-11 18:36:14 来源:湖北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6月10日,曲艺传承发展座谈交流活动在汉举行。该活动是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的组成部分,除相关省份交流经验做法外,特邀刘兰芳、刘士福、何祚欢三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言,畅谈曲艺传承发展。他们扎根基层、与时俱进、融合创新,让古老的非遗绽放时代风采。

中国曲艺“常青树”刘兰芳:基本每年出一部新“书”


【资料图】

北京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艺龄超过60余年,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中国曲艺“常青树”。她1979年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后又编写播讲《杨家将》《红楼梦》等,其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本届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式上,刘兰芳携新作《帕米尔雄鹰》登场。“帕米尔雄鹰翱翔在蓝天!”刚一开口,满座叫好,塔吉克族少年为守护帕米尔高原无畏牺牲的感人故事,被她娓娓道来。

在座谈交流会上,79岁的刘兰芳介绍,最近十多年来,她基本保持着每年至少出一部新“书”的节奏,已举办的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她参加了六届,每次说的都是新“书”。她在评书作品中曾说过“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割皮救父”刘氏兄弟等来自武汉的全国道德模范,也曾播讲赵一曼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抓住年轻观众,要想让更多年轻人喜爱曲艺艺术,就必须创作出高水准的新作品。”刘兰芳说。据悉,她的多部作品免费上传喜马拉雅平台,播放量已超16亿。

山东琴书国家级传承人刘士福:演到基层群众心坎上

山东琴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刘士福,在山东济宁也是有名的民间艺术家。在几十年的创作与演出生涯中,刘士福不断地挖掘民间艺术、结合时代新风,行腔隽美中着力体现齐鲁风韵,在雅俗共赏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其作品《农家春》《苦乐娘亲》《喜事多多》等荣获大奖。

刘士福在座谈交流时介绍,一年365天,他基本有300天在演出,每年参加下乡惠民演出约200场,参加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演出约60场。

刘士福对基层演出有着真切体会。他说,“基层需要曲艺,群众对曲艺节目有要求,演到他心坎上,他就给你明星般的待遇,节目不合胃口,他转身就走。”他称,天天给群众演出,让自己的艺术得到了锻炼,比如包袱使得好不好,使到什么程度,观众能笑,是大笑还是不好意思笑,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下场再改。

因为经常和群众打交道,刘士福创作的曲艺作品十分接地气、不虚假。有一次,有粉丝在网上评论,说他的唱词“蒜带棉,棉带瓜,一亩地能收入八千八”,写得太夸张了。他回复说,“你看在哪里?一季麦一季玉米是达不到,你到济宁市金乡县种蒜的地方和种大棚的地方去看看,一亩地一年都收入一万多。”没一会,这个粉丝就把评论撤了。

因为作品带着泥土的芬芳,当地群众夸他是,“走乡间路,吃农家饭,写农民词,唱的是咱农民自己的事。”

“武汉话家”何祚欢:传承活动都推到观众面前去做

醒木一响,开口便是古往今来;提笔一捺,手下挥洒大千世界。“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湖北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祚欢,自号“武汉话家”,一口纯正的武汉话为观众送去欢乐,被武汉人亲切地称为“活着欢”。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何祚欢便登台开启湖北评书传承事业。如今,他对传承有了新认识。何祚欢称,为了密切与观众的联系,他将许多传承活动都推到观众面前去做。

2012年3月,他在汉口江滩大舞台为武汉观众举办了三个晚上的答谢演出,三晚都下着小雨,每天一万多观众从头听到结束,至第三个晚上收徒仪式达到高潮。之后几年的收徒仪式,他也都安排在观众面前举行。

武汉除了市说唱团,还活跃着几支民营曲艺团体。何祚欢除了给徒弟讲课和传授节目,还针对民营团体进行指导。他发现青年传承人对春联很陌生,在他看来,“这课不补,岂止《对春联》说不好,中国文学中的对偶的使用就整个挨不上,文学之华彩又从何谈起。”于是,何祚欢于2022年5月至10月在微博开讲《一日一联》,从实例中帮青年传承人“找感觉”,辨平仄声,品鉴音韵及遣词命意之美,力争让底蕴深厚的曲艺之花绽放更多光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刘佳欣)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