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 邹斌
实习生 向姜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月22日,极目新闻记者获悉,近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大力推进武汉体育名城建设,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到2035年,与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群众的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武汉加快建设“12分钟健身圈”
推进武汉全民健身中心二期综合馆改造
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方面,武汉将持续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
《工作方案》提出,将推进武汉全民健身中心二期综合馆改造建设,加快各区“一场两馆”或者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发展和完善沿江、环湖、绕山、穿林城市健身休闲运动带,合理利用低效用地、公园绿地建设一批体育公园、社区体育特色型口袋公园。
在中心城区结合城市更新建设一批集约紧凑型智能型健身设施,在新城区(功能区)结合乡村振兴,新建一批乡镇(街道)运动健身中心和美丽乡村文体广场,利用自然和景区资源建成一批健身步道、自行车道、户外运动营地等运动设施,每个新城区(功能区)打造1条精品体育旅游线路。
《工作方案》明确,要加快建设“12分钟健身圈”,完善居住社区配套,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者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并纳入施工图设计文件联合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利用空闲地、边角地、地铁站点周边、城市桥梁下空间用地、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规划和配建小型多样、就近就便、安全保障的公益性全民健身设施。鼓励在社区建设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大众化球类运动场地,支持在产权清晰、建筑物安全的场地上布置符合环保和安全要求的简易健身设施。
健身场地设施如何全面高效开放共享?武汉市提出,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开放健身场地设施。《工作方案》提出,新建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规划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向社会开放需要,做到能开尽开。对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充分利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体育教学,引导其为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场地支持与服务。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公益性运营及开放管理。
每年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超1200场次
场馆建起来了,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如何开展?《工作方案》提出,要办好武汉市运动会,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武汉市青少年运动会、学校综合性运动会等规模化全民健身赛事。
目前,武汉已有渡江节、武网、汉马、世界飞行者大会等著名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工作方案》提出,将推动武汉马拉松、7·16渡江节等地方传统全民健身赛事精品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推进全民健身项目进机关、进社区、进村庄、进学校和进企业,全市每年开展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200场次以上,形成独具武汉魅力的特色品牌赛事活动体系。
大型体育赛事是创建和推广城市品牌的有力平台,可以集中展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底蕴,武汉市提出,要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争取足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网球等国际国内顶级赛事落户武汉。鼓励“文旅+体育”融合发展,精心培育“大江大湖”“春秋四季”等系列休闲体育品牌赛事,加快引进和培育冰雪、电子竞技等新兴时尚体育赛事,形成武汉市W(世界级)、C(国家级)、Han(市级)赛事活动体系。
体育产业作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具有覆盖领域广、产品附加值高、用户黏性高、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在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提振消费和带动投资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工作方案》还提出,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赛事活动。
《工作方案》提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比例。普及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持续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帮助全市青少年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每个社区(村)至少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工作方案》提出,要构建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体育总会建设,实现市区两级体育总会全覆盖。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村)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融入社区(村)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到2025年,每个社区(村)至少设立1处健身活动站点。
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让全民健身的活力源泉涌流,才能让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得更大、更强、更优。《工作方案》明确,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市级体育协会规范管理机制,培育一批立足基层、服务百姓的示范性体育社会组织。健全体育社会团体法人治理,推动其依法依规独立运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学健身指导,开展武汉市全民健身科学大讲堂活动,推广普及健身知识和方法,促进优秀运动队训练方法、日常食谱、康复技巧等实行市场化开发和成果转化。
同时,加强市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建立市民体质监测制度,对市民体质进行抽样测定,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为居民提供体质监测、健身指导、运动康复、慢性病干预、营养和科普等服务。
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技能等级提升培训。广泛吸纳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裁判员、体育教师等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上岗率,逐步实现每个社区(村)至少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25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常住人口数比重保持在4‰以上。
全民健身,智慧赋能,《工作方案》提出,积极推进武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体育)建设,推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推进健身场馆设施、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市场主体、社会培训机构、体育组织等资源联通,打造以“场馆通”“体教通”“赛事通”为核心的综合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