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调查研究工作,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深刻体现。如何充分运用调查研究成果,确保调查研究工作取得实效,实现推动本职工作的“再实践”,提升自身理论修养的“再认识”,是我们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的重点。
要过自身思想的“惰性关”,确保调查研究工作“日拱一卒无有尽”。要想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少不了“钻研”的苦寂,免不了“伏地”的伤痕。然而外“伤”易治,而内“结”难医,党员干部易在思想上犯懒病,面对枯燥繁杂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想调研,不愿调研,更不会调研,加入“摆烂”大军。因此,调查研究要形成常态化,融入日常工作,激发部分不想调研、不愿调研、不会调研干部的积极性,从心理上突破调查实践的芥蒂、直面研究学习的畏惧。而那些正“匍匐一线”“趟泥过河”的党员干部,要通过调查研究实现担当作为,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意识上加深、在思维上加强、在思想上加固,不为调研而调研,真正实现从想调研到会调研再到懂调研的阶段式飞跃。
要过人民群众的“口碑关”,确保调查研究成果“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调查研究不能只在办公室里搞调查,走过场式搞研究,这样得出的调研成果,必定是与人民群众脱离的,如无线的风筝、无根的浮萍,既没解决实际问题,又浪费调研成本。党与人民的渔水情怀,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石。大兴调查研究,既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党员干部应当牢牢把握机会,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将调查研究成果是否有利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是否有利于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作为检验调研成果的基本标尺。要在调查研究成果中,积极回应群众呼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
要过建章立制的“整改关”,确保调查研究成果“为有源头活水来”。调查研究不仅要“看病”,还要“开方”。针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要找准根源和症结,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现在基层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部分是因为旧有的制度和习惯,难以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行。大兴调查研究,就是需要党员干部们一头扎入基层,将这些问题找出来,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发现制度的漏洞,为制度的更新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调查研究的成果,要落脚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制度运行与社会矛盾适配,不断为制度缺口注入新的“元素”、丰富新的“内涵”,延伸拓宽制度的弹性与活力,填补制度运行的缺漏与短板。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将调查研究过程做扎实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调查研究结果的把关,让调研成果同人民群众需求同向、同干部素质发展同步、同体制机制建设同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泰安(武汉汉阳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