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变“你和我”为“我们”,变“靠上面”为“靠大家”。
(资料图片)
自去年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以来,襄阳聚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探索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机制,有效提升居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采访,感受“共同缔造”给襄阳乡村和社区带来的变化。
远眺老河口夏诗荷雨村民宿群。
老河口夏诗荷雨村村民共同参与,把空心村打造成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7月8日,老河口市袁冲乡夏诗荷雨村,一栋栋充满现代艺术感的特色民宿正在迎客。
帮农户设计展板,筹备麦田音乐会,对接外地研学团队……“农创客”童俊忙得不亦乐乎。
夏诗荷雨村三面被水库环抱,引丹渠从村前流过,夏日荷塘连片,风景宜人。
该村原叫下四河淤村,由四条小溪对冲流下形成淤积的小平原而得名,2021年正式更名。
“我们村曾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户籍人口541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仅90多人。”村委会主任王清林说,一场场院坝会激活了乡村。
“农创客”资金链断裂——
民宿建设一度停滞
“农创客”童俊曾在武汉打拼多年,2020年回袁冲乡探亲,路过下四河淤村时,发现该村李家庄(3组),14栋老宅破败不堪,常住人口仅剩3户5人。
他看到了“旧”,但也发现了“美”。从事建筑设计的他,决定改造这些闲置民房,发展特色民宿。
2021年,他与村委会达成协议:11户村民将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至村集体,收取固定流转费;村集体再租赁给童俊建民宿。
2022年3月,投资400多万元的首栋“丹丘觅境”民宿开业,白色简欧的庭院浅藏在花丛中,坐揽孟桥川一湾碧水,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但好景不长,因受疫情等影响,项目资金链出现问题,民宿建设停滞,被流转的宅基地闲置。村民们拿不到流转费,纷纷指责童俊。
民宿项目就这么放弃?村“两委”召集村民商讨,多数群众希望项目继续搞下去。
院坝会议出新办法——
一人建变全村一起建
开起院坝会,一个个“金点子”冒了出来。
“召集大家,主要是想听听对民宿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院坝会上,驻村工作队负责人、老河口市委办副主任付建忠开门见山。
“我们过去就是种地、务工,民宿这块咱也不懂,不知道靠不靠谱?”村民王道忠率先开口。
“民宿建设和后续经营由专业公司负责,村里会组织专业培训,帮助大家更好经营。”工作队队员向村民耐心解释。
历时20余天,一场场院坝会逐步勾勒出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村集体成立老河口市诗荷雨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建设还未动工的10栋民宿,交由童俊运营,10户村民享受保底分红,全体村民享受年度收益分红。
发展民宿需要建污水处理池,村民王玉星主动让出自家鱼塘。王道忠拆掉自家柴棚,为丹丘觅境民宿区新增停车位6个,家里也多了一份收入。
村民张漫义被推选担任工程监督委员会主任,每天巡查,确保工程质量。
村民变股民,村集体变股东,创业青年也由“开发商”变为致富带头人。项目得到市、乡两级政府的支持,申请各类资金600万元,紧邻的袁冲村看好该项目,以村集体名义投资200多万元入股。
今年,10栋民宿全部建成。试运行2个多月,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收入15万元。
7位年轻人返乡——
5村开始联合发展乡村旅游
去年,一直在外打工的程望回到夏诗荷雨村,看到通村公路两旁绿意葱茏,村湾碧水环绕,感到熟悉又陌生。
“没想到家乡变得这么美,还有了民宿,完全可以就近务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程望选择返乡养羊、发展大棚蔬菜。
越过山丘,邂逅麦田,一曲曲清缓的民谣,随着吉他的曲调流泻出来。90后小伙儿张飞在深圳驻唱多年,今年他决定留在家乡,和着虫鸣,为游客唱响麦田音乐会。
“不到一年,村里陆续回来了7个人,从事种植、养殖,开农家乐。”王清林笑着说,年轻人回流,让乡村活力重现。
今年2月,引丹渠水利风景区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在袁冲乡党委的指导下,夏诗荷雨联合周边4个村庄成立文旅公司,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谋划游乐园、皮划艇、婚纱摄影、大棚采摘、研学等项目,共同做大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