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乡村要发展,关键在产业,重点在人才。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作为土生土长具备突出技能的人力资源,在改革开放后一度“式微”的“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工匠,逐渐成为“破题”当前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如何让乡村工匠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更好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必须“见苗浇水”、精准滴灌,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向阳而生”,真正成为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农人”。
要精准挖掘,让乡村工匠“破土而出”。传统匠人多生活在农村,由于工作、生活和社交圈较为狭窄,常因缺乏技艺展示和自我推介的平台,最终埋没于人群。要“捡回蒙尘的珍珠”,就必须转变观念、主动介入,打好摸底调研、村镇举荐、技术技能大赛等层层挖掘“组合拳”,让“土专家”“田秀才”不再“隐形”,让更多的乡村工匠崭露头角。同时,要建立全面、系统的乡土人才数据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使乡村工匠从“放任散养”走向“精心培养”。
要强化培育,让乡村工匠“育苗成树”。要让乡村工匠从乡村建设的“生力军”转变为“主力军”,离不开全方位的培育体系。一方面,要加快让队伍“壮起来”,围绕乡村“产业兴旺”,“订单式”制定培育计划,鼓励和支持建立乡村工匠学校、大师传习所,邀请优秀的乡土人才“现身说法”,让农村迅速涌现出一大批乡村工匠、致富能手和产业带头人。另一方面,要扎实让文化“兴起来”,在各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孩子们对传统技艺产生兴趣,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和实践机会,传承精神、培育“匠心”,使乡村工匠技艺传承从“一脉单传”向“薪火相传”稳步转变。
要加大激励,让乡村工匠“香誉四方”。在广袤乡村大地,乡村人才与“千金以求”的高层次人才相比,往往更有基础、更“接地气”,却头衔和名声远不如前者。要真正推动乡村人才从“大有可为”走向“大有作为”,就必须切实改变他们的“生存土壤”。要加大对乡村工匠等乡土人才的宣传力度,积极选树、表彰、推广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不断提高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同时,要建立完善乡土人才保障激励机制,破除唯学历、唯职称的思维定势,坚持以能力论英雄、以贡献评高下,为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工匠能人搭建施展才干、功成名就的大舞台,使乡村工匠从“无足轻重”向“有为更有位”奔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年兵(红安县委组织部)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