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共享按摩椅”话题频频引发网友热议。有媒体报道,多位网友吐槽山东泰安高铁站候车厅内近500座椅中仅有60多个为普通座椅,其他皆为共享按摩椅。
伴随着付费按摩椅的“攻城略地”,各地机场、车站、医院、宾馆、景区等公共场所都随处可见其身影。作为共享经济模式与舒适生活体验嵌合的产物,共享按摩椅进入公共场所本是顺应市场之举。但从消费者体验出发,过多投放共享按摩椅逐渐演变为“万人嫌”,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其背后缘由引人深思。
【资料图】
一方面,共享按摩椅的泛化挤占普通座椅生存空间,涉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令公众产生强制消费的不适感。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共享按摩椅,看似创造需求,实则只是变相的增值服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有座能歇脚才是在公共场所等候的首选,按摩不过是配套服务。但共享座椅的泛滥,使得消费者免费休息的空间不断被挤压,使用共享按摩椅伴随而来的是重复的扫码支付提示语音,不免让消费者产生反感。
另一方面,有些共享座椅存在安全问题。比如,卡头发、力度大、虫子爬等,接连被爆出的安全问题让共享按摩椅的群众基础愈发薄弱。作为公共产品,如果使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卫生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最终可能被“万人嫌”,甚至被市场淘汰。
共享按摩椅的消费体验变差,根本原因是共享按摩椅运营方“用户视角”的漠视与缺失,没能为消费者提供符合预期的服务。共享座椅要想走得长远,多方“共治”是关键。
作为经营者,对可能危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对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共享按摩椅不可真的“无人监管”,运营企业对产品潜在的安全问题要有明确的说明和处置措施。共享服务并非共享利益,在投放过程中需积极考虑公众诉求,合理投放、定期维修、保障卫生,切实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作为监管方,积极建构运营维护机制,共筑共享产品安全屏障。将共享按摩座椅及时纳入公共场所管理条例,明确其卫生监管标准。同时,市场监管相关部门针对消费者的投诉,要积极运用约谈、指导、责令整改等方式,倒逼、督促相关方进一步完善对共享按摩椅的监管机制,对以共享按摩椅为代表的这类时代产品提供及时的制度保障,切实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鼓励创新和包容审慎的基础上,让监管跟上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真正的共享经济,是在尊重消费者的基础上“盘活闲置资源”。“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用户本位”不应只是抽象的标榜词,更应切实体现在细节中。只有回到用户体验上来、回到产品口碑上去,共享按摩椅才能重新赢得市场,实现健康有序地长久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付丽君(东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