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走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特色之路——“一水一策”把死水变活坑塘变清

2023-08-21 08:37:58 来源:湖北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如何治理好乡村污水和黑臭水体,让村庄恢复记忆中小河弯弯、岸绿景美的模样?8月17日,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孝感召开。


(资料图片)

让坑塘变清澈,将死水变活水。全省各市州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齐聚孝感,大家看现场、比路径、找方法,探讨“一水一策”如何精准施治农村污水和黑臭水体。

逐一现场踏勘识别

8月17日上午,在孝南区毛陈镇西汊河黑臭水体治理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实施岸坡整修。西汊河主河道长约9公里,作为王母湖的主要入湖支流,过去容纳了较多的生活污水污染和部分工业污水污染,水质较差。

此后,西汊河水体治理被列入中央环保资金支持项目,总投资1777.97万元。毛陈镇党委书记杨继兵介绍,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综合工程措施,西汊河水质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

在孝南区卧龙乡卫东渠,碧绿水面倒映着树木房屋,勾勒出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图景。然而,仅半年前,不到3米宽的卫东渠,因长时间淤积和管护不善,成了人见人厌的“臭水沟”。经过治理,如今的卫东渠水清岸绿,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肯定。

孝感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汪飞介绍,2022年6月,孝感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获中央财政资金补助2亿元,省级奖补2000万元。2年内,孝感将对全市纳入国家监管的44个农村黑臭水体进行系统治理,治理水体面积83.22万平方米。

为实现全链条施治,孝感联合环境技术力量组建专班,对黑臭水体逐一现场踏勘识别,实行专家总工负责制,拿出高标准设计方案。目前,44条国家监管黑臭水体总体工程完成率达75%。

创新模式分类施策

孝感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涉及7个县(市、区)、20个乡镇、41个村,工作协调量大。为此,孝感市创新治理模式,将国有企业澴川国投作为项目实施主体,采取投、建、管、运“四位一体”的治理模式,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孝南区陈家河,水面生长着一簇簇独特的美人蕉。这些美人蕉正是孝感通过构建水生植物群落提升河道自净能力的独特方式。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因各地情况不同,必须坚持分类施策。对于宽度较大的水体,孝感采用绞吸式环保清淤;对于宽度较小的水体,采用挖掘式干法清淤。同时,根据污染成因、排水去向、治理设施规模和受纳水体敏感程度,孝感科学确定7类、5种出水标准。

鄂州坚持因地制宜,优化治理模式:对于距离城镇市政污水管网2公里范围内、具备施工条件的236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接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将人口较为集中且周边无污水处理厂的616个自然村,按区域铺设管网,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对于居住人口较少且分散的754个自然村,将农户污水进行联户或独户收集后治理,主要采用“厌氧池+人工湿地”工艺或资源化利用。

截至目前,鄂州已先后投入近十亿元,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污水治理率达72.3%。

积极探索防止返黑返臭

据悉,今年全省需完成国家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95条,目前完成数为47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后,如何确保污水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防止黑臭水体返黑返臭?目前,湖北各地正在积极探索。

武汉市黄陂区建设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以智谋治”。通过对设备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分析,结合远程控制、异常报警、工单派发等功能,黄陂区搭建PC端、大屏端、手机端系统,实现农村污水精细化管理。同步开发民众上报小程序,黄陂打通反馈机制,民众可通过移动客户端,随时监督和反映问题。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普遍位置分散、数量多,日常人工巡检成本较高。为解决这一痛点,长阳县都镇湾镇积极创新, 累计投入50万元,利用传感器、视频监控、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智能监管信息平台。目前,该乡镇平台共接入污水处理设备9台、人工湿地6座,安装视频监控设施28台,有效提升了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数字化监控和运行水平。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