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玻璃透出“黑科技”

2018-07-06 10:34:15 来源:经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图为凯盛科技生产的0.12毫米超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

本报记者 李予阳摄

近日,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在凯盛科技集团旗下蚌埠中显材料有限公司成功下线。继0.15毫米之后,凯盛科技又一次创造了浮法技术工业化生产最薄玻璃的世界纪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玻璃行业领军者的地位。

凯盛科技集团隶属中国建材集团,是2014年12月份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蚌埠院”)为核心,以原有平板玻璃平台为基础组建的高科技集团,拥有玻璃、新能源、材料、装备、工程及“中央应用研究院”6大板块的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业务覆盖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打造产业创新平台

2003年,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第一次到已经划归集团的蚌埠院考察,就提出了“科研院所向集成化、产业化(装备化)、工程化、国际化转型”的要求。很快,蚌埠院更名为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了企业化改制。凯盛科技集团成立后,蚌埠院成为集团的“中央应用研究院”,围绕市场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

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彭寿表示,“蚌埠院主要负责技术创新项目,等到项目孵化完成后,会在合适时机注入上市公司。换句话说,蚌埠院的工作是‘从0到1’,‘从1到N’的阶段由上市公司负责”。

专家评价认为,这种“以国家级应用研究院支持上市公司发展,配合资本市场产业发展平台”的模式非常先进,是凯盛科技集团最大的优势。

彭寿告诉记者,这家“中央应用研究院”不会只为凯盛科技一家企业服务。“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玻璃行业的科研平台,并始终向着高、精、尖高科技玻璃产品进发,推进玻璃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彭寿说。

高科技发力“新玻璃”

位于安徽蚌埠的凯盛科技集团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本身就是个巨大的玻璃房子。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玻璃产品,比如TFT-LCD超薄玻璃、ITO导电膜玻璃、触摸屏,等等。

“最新研制出来的0.12毫米超薄玻璃薄如蝉翼,不仅透光率高,而且韧性好,被弯曲成环状也不会折断。”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近年来,传统玻璃企业普遍陷入产能过剩的低谷,可各种融合了“黑科技”的新型玻璃却供不应求,并在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大显身手”。基于这一现状,凯盛科技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那些有更高科技含量、能够更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新玻璃”集中发力。

超薄玻璃基板是触摸屏最基本的组件。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凯盛科技从2013年开始,依托“中央应用研究院”展开全力攻关,短短10个月内便完成了0.3毫米至1.1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全系列的生产,创造了国内外同类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生产线系列良品下线速度的新纪录。在此后的几年间,集团再接再厉,几乎每年一个新台阶,先后完成了0.2毫米、0.15毫米、0.12毫米的突破,不断刷新集团自己创造的超薄浮法电子玻璃最薄纪录。

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凯盛科技还高度重视市场拓展工作。他们不仅深耕上游产业,还努力向下游拓展,打通了整个电子信息显示玻璃产业链条。

2015年,凯盛科技旗下上市公司安徽方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深圳国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5.58%的股份,后者长期关注TFT-LCM液晶模组的研发。2016年,方兴科技正式更名为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电子信息显示及新材料业务发展平台。

最新资料显示,凯盛新型显示产业园也正在建设中。这意味着,凯盛科技“全力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全面打通电子信息显示产业链,全力抢占国际信息显示市场”的重要布局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不断拓展创新空间

如果说,电子信息显示玻璃把“电”变成了“光”,那么光伏玻璃和薄膜太阳能组件的神奇之处则在于把“光”变成了“电”。

光伏玻璃又称“超白压延玻璃”,是一种超透明低铁玻璃,透光率可达91.5%以上。2011年,由蚌埠院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太阳能电池用微铁高透过率玻璃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开发”成果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90%的中国光伏玻璃生产企业采用的都是凯盛科技提供的核心技术。

着眼未来,凯盛科技集团还集中力量开发出铜铟镓硒薄膜电池和碲化镉薄膜电池。它们共同的原理是,通过在玻璃表面镀上薄膜,使这些玻璃组件具有遮阳、吸光、发电的功能,可代替现有的玻璃幕墙,堪称既节能节地又创能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目前,全国首条100兆瓦碲化镉薄膜太阳能模组生产线已在成都投产。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