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想跑快 能源替代不是唯一办法
五大优势促中国成新能源汽车创新热土
陈清泰认为,以下五个因素正在促使中国吸引更多的相关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竞争与合作共存的聚集地,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从整车到电池零部件、从硬件到软件、从生产到研发的一片热土。
中国有巨大的新能源及燃油汽车市场,足以容纳国内外企业放手施展。
中国互联网、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大举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日益放开的市场,吸引各大公司在中国进行新能源汽车产业部署,市场迎来各种新兴力量。
中国换道先行,率先起步汽车动力技术的电动化,产生先发效应。
中国政府和社会对电动汽车有较高的认知度,比其他国家有更高的期待。
科技日报制图
“智能手机颠覆功能手机,不是因为它的通话质量更好和待机时间更长,而是它完全改变了使用的场景,满足了多样化的移动互联需求。同样,新能源汽车颠覆传统燃油车,是它能与绿色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更好地对接。”
9月20日,在杭州举行的2018全球未来出行大会高层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发表上述观点。他说,随着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这个产业势必要迎接大浪淘沙的竞争形势,未来竞争的焦点将是电动汽车的网联化和智能化。
纵深发展 性价比或超燃油车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总体来看产业发展已经从培育期进入增长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说,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中国建立了全球范围最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体系,产业规模全球领先,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这样一组数据对比,或许能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势头。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33.1万辆,同比增长3.4倍。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24.7万辆。到了2017年,新能源汽车销售77.7万辆,同比增长53.3%。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65.2万辆。
显然,纯电动汽车依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力军,正如陈清泰所言,汽车的电动化在向深度发展。这种动力,来自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和对持续发展的担忧,使诸多国家政府不仅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甚至纷纷推出看起来很激进的禁售传统燃油车的时间表,以此来改变厂家和消费者的预期。
2018年,恰逢我国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10周年。陈清泰提醒,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要引起注意。一个节点是2020年,双积分政策实施、政府补贴终止。届时,造车新势力已大举进入,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也纷纷发力,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和燃油车将同台较量,产品的品质、品位、品牌和价格等市场因素将决定消费者的取舍,形成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被边缘化。
“第二个节点是,最迟到2025年,电动汽车的性价比将达到或超过燃油汽车,市场的力量将推动消费转型,向电动化倾斜,燃油车与电动汽车将此消彼涨,传统车面临更大的压力。”陈清泰强调,企业应根据这两个时间节点的形势变化进行研判,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战略。
颠覆创新 智能网联才是方向
ABB集团亚洲、中东及非洲区总裁顾纯元博士表示,伴随能源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全球汽车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革,而推动这一变革的力量来自于技术的创新——绿色能源、智能电网、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等跨界融合与快速迭代,为电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如德、日、美等,都在根据汽车产业变革趋势重新规划汽车产业发展,力求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变革中抢占先机。
“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应该双线作战,一条战线就是电池、电机、电控,以保障汽车的基本功能,必须打好这个基础。”陈清泰说,另一条战线则聚焦未来竞争,就是信息化、网联化、智能化,最终实现无人驾驶,给人以全新的体验,这需要造车企业与相关产业和企业进行广泛的跨界合作,特别是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与互动。“闭门造车绝不可取,只有两条战线并进才可能站稳市场的脚跟。”
在顾纯元看来,电动汽车不只是用电能替代燃油,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融合叠加,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突破。技术创新推动了新的车联网生态圈的出现,在热议智能驾驶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充电智能,汽车和充电桩都将成为未来交通体系的智能终端,与用户及服务商之间实现互联。
“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罗俊杰说,2018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技术及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汽车与电子、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加快融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加速的阶段。
未雨绸缪 急需加强统筹规划
专家表示,先行到来的汽车电动化时代,创造了全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电动汽车的创新集中于车辆本身;而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则将颠覆人与车、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制造厂商、车与服务商的联系媒介,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硬件成为基础,软件是核心。
有关方面预计,到2030年,中国当年的电动汽车产销量将超过1500万辆,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基本普及,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8000万辆。
“如果这个预计要变成现实,就涉及到能源结构的调整、智能电网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支持、产业链的调整、就业岗位的转移,以及法律法规的调整等,可以说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陈清泰强调,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是周期较长、牵动全社会的巨大系统工程,而这些都是产业发展必须经历的,但仅靠企业肯定不能做到。为此,政府需要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给市场和社会一个可行的预期效果。
罗俊杰表示,我国具有产业基础、信息技术、体制机制、市场空间等方面的优势,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但目前仍存在基础核心技术创新不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相对滞后,信息安全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急需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
“在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围绕智能驾驶、网联汽车、智慧交通等方面的研发、试点和实践已蓬勃展开,需要尽快完善的是包括车、路、管理、社会参与等要素的综合协同推进机制。”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徐愈认为,这种协同机制应具有顶层性质,且有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保障,是能推动在实践中协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机制。
本报记者 刘 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