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手在向观众展示创业项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凤莉/摄
“我们的项目是用区块链技术给各个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和云服务。比如,一旦内容在网上发布,就可以通过我们的技术留下存在性证明,这样就能解决版权存证问题了。”
西安交通大学的创业者唐凌熟练地掏出一张名片递给记者,上面写着:“纸贵科技,区块链3.0生态构建者。首席执行官唐凌,Francis。”
11月3日上午,唐凌的项目被选为“2018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优秀代表,参加人工智能青年高端论坛,并进行路演。台下坐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华先胜、赛伯乐投资集团总裁王阳等评委。
接受采访时,唐凌路演的紧张感还没有完全消退,手指不自觉地搅在一起。尽管他对自己的项目非常有信心,但本届大赛中,和唐凌一样关注人工智能创业的竞争者颇多。
比如,与“区块链”热度不相上下的“深度学习”技术也在大赛项目中有所体现。合肥工业大学的创业者段章领,就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开发了一套矿井机车无人驾驶系统,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技术将中国矿井开采的井下轨道运输作业带进无人时代。
如今,包括区块链、深度学习技术在内的人工智能科技已经被视为能够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兵家必争之地”。大赛论坛也顺理成章地将焦点放在了人工智能项目上。
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系统如何履行那些只有依靠人类智慧才能完成的任务的理论研究。近年来,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欧盟均发布了人工智能专项战略或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融资总额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国内人工智能投资金额再创新高,达到10.3亿美元,初创企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非常活跃。
显然,这种活跃的氛围也已经在校园弥漫开来。像唐凌和段章领一样的学生创业者们,希望在遇到更大的困难之前,让自己的技术和创意先在比赛中接受一番善意的考验。
从灵光一闪到公司落地,到底怎么做才能成功?
在群雄逐鹿中受过“轻伤”但依旧没下火线的年轻创业者们分享了一些心得;“大难不死,逢凶化吉”的导师们传授了不少秘诀;已经“笑傲江湖”的各位评委也不吝赐教。综上,一份学生人工智能创业攻略尽在眼前。
找定位:探知稳定的需求
“定位!” 这是唐凌两度创业得出的结论。他穿着一身亮灰色西装,脚踩一双板鞋,笑着说:“单纯上课比较无聊。”
第一个创业项目被收购后,他又瞄准了区块链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时序数据、集体维护、可编程和安全可信等特点,特别适合构建可编程的货币系统、金融系统乃至宏观社会系统。
“但是这一技术的商业化并不成熟。” 唐凌说,“我们要找到用户的痛点,给自己定位”。他希望提高区块链技术的使用效率、安全性和可拓展性,真正改善这一技术在使用中的功能和性能。
即将博士毕业的段章领创业出发点虽然和唐凌不同,但他们的起始思路非常相近。“我们需要明确用户的需求,找到矿井运输的痛点。” 段章领认为,他需要用技术解决矿井运输的事故伤亡问题和效率问题等等。
从大一到博四,段章领在导师韩江洪的实验室里从“敲边鼓”的角色成长为核心研发人员,他通过长期和矿井工作人员打交道,摸清用户的具体需求。
“其实是要找到稳定的需求。” 韩江洪在矿井运输领域已经深耕了30年,无论在研发技术上还是在办公司上,他都是段章领的导师。
韩江洪特别强调“需求”这个词。“纯技术或者学术的研究有时候可以设定一些边界条件,但应用项目的约束条件必须从客户需求中来。” 他举例说,理论上讲,所有做无人驾驶系统的技术人员都会认为他们设计的算法必须能够自动规划路径,但和工人们沟通的结果却是,矿井轨道运输根本不需要这一功能,矿里的运输路径需要固定,这样操作起来更加安全可靠,如果让算法自动规划路径,反而会增添麻烦和危险。
搞计算机技术的人不一定了解行业,懂行业知识的人又不懂计算机,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长期和深入”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
因此,对于希望以技术驱动创业的学生们来说,韩江洪认为“必须先让需求稳定下来”,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稳定的技术框架和稳定的商业模式。
拼实力:趁年轻死磕技术
找到痛点,确定具体而稳定的用户需求之后,年轻的创业者们,归根到底还是要拼实力的。
当下创业基本可以分为技术驱动和商业模式驱动两大类。在大赛人工智能青年高端论路演评委、赛伯乐投资集团总裁王阳看来,着眼人工智能创业的学生,应该趁年轻深耕技术,“在技术功底上有突破,将来才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习阶段正是在技术上打基础的时候。”王阳认为,学生应该避免盲目地追求商业模式。
段章领和唐凌的选择正好符合王阳的想法,都是靠技术起家。
段章领的合工安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矿井无人驾驶系统解决方案,涉及算法、控制逻辑、定位、导航、移动流媒体超低延时传输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拿训练算法来说,段章领介绍,他们在深度学习算法的框架下,建立了近1000个矿井的井下场景数据集,目前对井下行人和各类障碍物的算法联合识别率达到99.99%以上。而该团队顾问自主研发的矿井机车运输调度系统曾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技术过硬,是这些年轻人创业信念的基石。唐凌每每谈到自家研发的技术,神情中总露出一股锐不可挡的劲头。
他曾经犹豫过是做区块链底层技术还是直接做产品,“最后还是决定研发底层技术,毕竟卖产品需要很多行业资源,这是学生最欠缺的”。
“现在我们只需要拼技术就行了。” 唐凌在路演中介绍,他们研发的技术在工信部最近的区块链性能和功能评测排名中名列前茅。
正是依靠技术的有力支撑,唐凌的纸贵科技公司已经完成三轮融资,刚刚进入小规模商用阶段便获得了5000万元的年收入。而段章领的无人驾驶系统已经入驻淮北矿业桃园煤矿,并且公司正在与一家世界500强国企洽谈,计划打造矿井无人运输样板工程,力争走出国门。
学商务:找钱、找人学问多
人工智能创业没有技术不行,但只有技术也不行。
“创业无外乎找钱,找人;管钱,管人。”王阳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往往可能在办公司的能力上比较欠缺。需要找到好的导师和机构来辅导他”。
对于唐凌来说,钱的问题似乎并不困难,但组建团队费了一番周折。他的合伙人是从网上技术交流社区里认识的“陌生人”——陈昌。
唐凌和陈昌“网友见面”是在一场区块链技术竞赛上,唐凌记得:“他的团队得了第一名。我就说服他跟我一起创业。”
如何判断一个陌生人是否靠得住?
唐凌告诉记者几个关键词:坦诚、充分交流、交叉判断。他本着坦诚的原则不断和对方交换意见,然后再通过社交圈子中的交集从侧面了解对方,这是唐凌和合伙人建立信任的基础。
而其他关于商务规范的问题,他选择通过招聘的方式寻找能人来替他解决,同时大家也相互传授经验,共同进步。“我们公司内部有定期分享会,各个方面的问题大家都一起学习。”唐凌制定的企业文化是:简单公开、终身学习。
与唐凌不同的是,段章领在找人方面要顺畅得多,他的团队成员有不少是已有深入了解师长,但在找钱方面,他显得特别谨慎。
在寻找战略投资人的问题上,王阳也认为学生创业者应该持有审慎的态度,不要急于求成。
段章领不急于融资,他一直在拣选向他抛来的橄榄枝。见识过别人走过的弯路,让他在融资方面表现出超乎年龄的冷静。
他很清楚,对于自己所做的项目来说,资源比钱更重要。他在等待矿业资金领投,这等于行业用资本开出了一张认可证明,只有拿着这样的资金,他才算是真正打开了局面。
但即使已经前思后想、考虑周详,段章领还是和许多初出茅庐的学生一样,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我们现在想申请享受一个优惠政策,突然要求提交一个创业就业证,之前完全不知道还存在这样一种证明,办了很久也没有办下来。”段章领希望创业政策在操作层面能够更加便捷。
“我们不能光鼓励学生去创业,还应该给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至少让他们对创业要素、办事程序、政策法规等方面有详细的了解。”韩江洪说,“此外,社会还需要给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在政策方面提供稳定的预期,让他们相信怎样做就会有怎样的结果。这样也可以避免不规范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