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洁雪深圳报道
通道业务一路狂飙的好日子再也不复返。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证券公司资管业务、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管理资产规模合计27.93万亿元(不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环比下降3.2%。与去年一季度末四类机构35.42万亿的规模相比,下降7.5万亿,降幅高达21.15%。
这背后,通道业务收缩是最关键原因。去通道、去杠杆的不断推行,对信托、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等金融机构都带来了极大影响,在丧失了制度红利后,摆在这些机构面前的是一条漫长的转型路,而这条道路显然充满波折。
在通道业务不断落寞之际,相关从业者们也面临着去与留的抉择。
去留抉择
“感觉入错了行,错过了信托业最辉煌的时候。”
2015年底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跳槽至某信托公司的张平(化名)近来颇为感慨,对于三年前的决定有些后悔。
从“四大”跳槽至信托公司不久,张平曾度过了一段业务充沛期。2016年起监管出台新规加强对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的通道业务的监管,导致基金子公司和证券公司资管通道业务回流信托,使得信托规模一度攀升。
不过,自2017年起,监管开始面向全金融行业严格执行去通道,张平及其所在部门进入了业务寡淡期,张平甚至一度闲得靠某热门手游打发时间。
张平告诉记者,其所在部门分为投行一部和二部两个事业部,2017年其所在的事业部没有做成一单业务,最终被迫与另一事业部合并。
张平表示,“之前我们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通道业务上,通道业务面临挤压后我们将重心转移到了主动非贷款类业务,现在也只做这方面业务,但新业务的开拓并不容易。2017年我写了数份项目的尽调报告,至今没有一份能正式落地。”
张平称,事业部的合并其实是被动离职,而新业务的开展艰难,令其不得不重新思考转行的问题。他表示,没有业务做意味着学不到东西,现在自己还比较年轻,重新转行也还来得及,考虑重新找机会回四大。
诸如张平一样考虑离职的并非个案。曾在北京一家信托公司就职的赵军(化名)就选择了在今年年初离职。他表示,金融业的薪酬主要靠项目提成,没有项目做意味着薪资必然受到影响。
不过,就目前而言,由于有存量业务的支撑,信托行业并未出现降薪或人员明显流失的情况。
5月23日,华南一位信托人士向记者表示,“基本上信托公司都有存量业务,如果出现薪水降低,应该也要到今年底才会有反应,去年的年终奖很大一部分还是靠存量业务。当然,对于原本做通道业务的从业人员而言,今年肯定是不好过的。”
对于业务量的减少,也有信托人士表现较为淡定。西北某信托公司员工向记者直言,做通道业务一直是很累的事情,现在通道没法做了,刚好可以休息一下,没有考虑要跳槽。
上述西北信托人士表示,“从收入角度来看,主动管路业务一年做一两单就能完成任务了,通道有可能做了十单都还完成不了任务,因此通道业务其实是体力活,虽然风险不大,但靠的是薄利多销,事多心累。”
相比信托而言,受去通道影响较早的基金子公司、通道型券商资管则早已经历了更多的人事变动。
沪上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其实基金子公司已经经历过几轮人事变动,可以说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刚开始发展时不少基金子公司扩容的速度超级快,有的子公司成立业务部门都是几十个人一批次招,一个团队就数十人,小公司可能没那么快,但现在这样的大公司受到的影响肯定也比小公司来得严重,特别是直接对接项目的业务员。”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来看,我们公司离职的人员并不多,但听说有的子公司失血过半,大多选择了信托公司、其他基金公司,或者离开这个行业。问题是现在资管新规的影响不仅仅是子公司这块,非标通道业务全都受限,这些行业同样受到影响,薪酬这块未来会出现大幅缩水。”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资管新规下各个行业均受到影响,因此有人选择留在原公司,等待新的机会。
转型阵痛
转型的阵痛是必然的。
以基金子公司来看,在2016年底监管层发布关于基金子公司监管新规之后,基金子公司行业进入“转型调整”阶段。接下来的一年多伴随而来的是整个行业规模的下滑,部分基金子公司受资本金的约束和人员流失的影响,一度进入业务“停摆状态”。
又如以通道业务发展起来的部分中小型券商资管公司,同样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个别公司近期因业务缩水而出现员工大量离职的情况,正是转型艰难的写照。
同样,随着打破刚兑、去通道、向上向下穿透原则、禁止期限错配等规定的落地,信托业以往规模高速增长所倚靠的根基也将受到挑战,通道业务和传统刚兑优势不再之后,信托必然要度过一个寻找新方向的过渡期,在未能成功转型之前,信托资产规模收缩抑或是无法避免的大趋势。
不过,无论是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还是信托,向主动业务转型的大方向是确定的。只是,无论是发展股票、债券、ABS还是PE业务,对人的要求都极高。
一家受访信托公司表示,“只能一边观望,一边积极地寻找转型道路。”
这或也是大资管变局下,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