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有着上百年的蜜梨种植历史,是省级“蜜梨之乡”。这里四面环山,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出产的蜜梨个头大、味道甜,口感清爽、细腻无渣,深受市场欢迎。
近年来,鸬鸟蜜梨普遍卖到了10元/斤的价格。2021年,鸬鸟梨总产值突破2.8亿元,直接带动了全镇3600名农户增收致富,但是产业繁荣的背后也有隐忧。走进梨园放眼望去,皆是60岁以上的白发农民,年轻人寥寥。
如何为这项致富的农业注入生力军,成为政府和村民共同面对的问题。可喜的是,近几年已经有青年回村,做起一名“梨二代”。
种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起初,我是不愿意参与农业的。”
陈波是鸬鸟镇仙佰坑村人,因为留学时期看到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的差距,回国之初并不愿意接手家中的蜜梨园。2015年,他看到国家对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政策的不断加强,以及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逐渐成熟,他决定回村。
其父陈梅生创立的余杭三水果业是鸬鸟最大的蜜梨种植园。父辈的创业过程中,建立了“梨园种草养羊,羊粪肥梨园”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方式。
别人眼里,这已经非常先进了,陈波不这样想。“依旧是传统农业,要破局,做真正现代农业,转型成现代企业。从生产环节、企业管理、品牌营销等各个维度,摆脱乡村果园的局限。”
水肥一体化、数字农业、新型农业机械与器械等现代农业设施投入,与高校合作开展土壤、农业废弃物堆肥发酵、蜜梨减肥增效技术、适合坡地的新型农业机械开发运用等方面的合作,再加上技术人员的招聘与培养、品牌升级运营……
陈波的梦想很大,改革的步子也很大,新设施、新技术、新运营方式接连上马,研发、设施设备等软硬件投入经费飙升到数百万元/年。2018年,三水果业的年产值也才500万元,这样的投资力度就是以“勇于冒险”闻名乡里的老陈也慌了,质疑儿子是不是在“烧钱”。
陈波一边顶住压力,一边争取各种资源,四年后的今天,他所设想的现代化农业正在不断实现。虽然每年投入的资金仍然巨大,但是产品平均生产成本却在下降,企业的利润率在上升。2021年,三水果业年产值突破千万,经销商排着队抢着买梨。
一家种梨养羊的农村企业,手握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另有4项正在申请中,更在去年成功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看到成绩的同时,陈波依旧清醒:“无论是三水果业还是鸬鸟蜜梨产业都依然处在发展阶段,搞农业如履薄冰,要步步谨慎。”
链接城乡的共享农场
“没有‘放弃高薪回乡下创业’的桥段,我们和大多数人一样是普通上班族,回到农村是因为这里有机会。”
今年7月1日,陶文波正式提交了辞呈,与刚刚结束研究生学业的妻子翁平平商量,一致决定把成家立业的规划从城市转移到乡村。陶文波是鸬鸟镇雅城村人,1989年出生,比陈波小十岁,与前者在现代化农业纵深方向高歌猛进不同,夫妻俩选择了小而美的“梨二代”模式。
在辞职之前,家里30几亩梨园的销售工作,就是由小两口完成。大学毕业后的六七年时间里,积累了六七百位优质顾客。另一方面,随着鸬鸟蜜梨产业从纯粹的农业向农文旅多元产业深入发展。他们想做的,就是做链接城乡的平台,盘活两边资源。
“和农家乐、民宿、庄园、梨农等合作,借助我们的销售渠道优势和客源,给大家带来客源。和大学合作,引入大学生股东和创业导师,借助大学智力优势,共享科研成果。”陶文波离职后建立了农产品老客户微信群“鸬鸟老友记”,半个月不到已经有195人,翁平平会不定期搞些“赠送蔬菜、鸬鸟周边游玩、农场体验”等社群活动,约100平方米的城乡会客厅也即将装修完成,“共享农场”概念初见端倪。
距离杭州市中心1小时车程,优美的自然环境,鸬鸟蜜梨、径山茶等知名农产品品牌,余杭以及大杭州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国家发展农村的决心,都是陈波和陶文波、翁平平的底气所在。当然,最直接的还是年年价值攀升的鸬鸟蜜梨,让他们能够放手一搏。
(商报记者 张凡 通讯员 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