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区块链技术的“虚火”需降温

2018-08-16 08:59:01 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区块链技术的“虚火”需降温

【科学随笔】

日前,杭州某企业设计的全球首个7nm芯片量产的消息刷屏。这种数字货币“挖矿”专用的芯片,虽然相比手机和电脑用的综合芯片而言,设计与生产相对简单,却让人们再次发现芯片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有多“火”,从芯片设计、生产,到挖矿机,形成了一条“虚火”的产业链。笔者认为,区块链作为一种新技术,确实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现在网上“区块链技术”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

现在,区块链技术的“虚火”,在社会领域也随处可见。比如流传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小伙儿在网上相亲,征婚一个多月都未果,直到他在自己的征婚信息上加了个“区块链工程师”标签,很快收到不少私信。有人称,区块链技术是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下一代颠覆性的核心技术,暂且不讨论五年或者十年之后,区块链技术是否能像互联网技术一样让我们的生活便捷,但是今天有些人贴上的“区块链”标签,真的是“区块链”技术的新应用,还是新噱头?这值得深入探讨。

 

一提到“区块链”,目前大部分人都熟悉而陌生。区块链技术究竟是什么?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的解释,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这句话,估计多数人看了也很“懵圈”,笔者了解到,目前行业主流共识是:区块链技术的确是互联网时代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分布式的存储架构,以及防篡改和去中心化的巧妙设计,使得任何人都很难篡改数据而不被发现,因此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更高。

区块链技术的这些特性,为解决金融、监管、打假、公益等很多领域的数据安全提供了可能。从工信部的权威发布来看,目前区块链的应用,主要在供应链金融、征信、产品溯源等领域。

区块链概念在2017年被炒热,现在虽然已经大幅降温,但行业仍然存在巨大的泡沫。今年5月,工信部信息中心发布了《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中提到,截至2018年3月底,我国以区块链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区块链公司数量已超过450家,区块链产业仍处在初期阶段,发展过程中伴随不可忽视的风险。

笔者统计,目前区块链概念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70家,其中,仅2018年一季度以来就增加了15家。其中不少公司没有技术支撑、人才支撑,没有落地产品,不乏炒概念的嫌疑。形成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提到“区块链”,首先想到的是“某某币”,随之而涌现的基本都是“传销”“非法集资”“跑路”等严重的社会后果。

作为一种前沿新技术,“区块链”曾被企业家们和资本给予厚望,纷纷追捧这个新风口,但一些人却借题发挥,甚至借此机会坑蒙拐骗。最为常见的,莫过于虚拟货币交易这一类平台。打着“区块链”的幌子,动不动就发行数额过亿元的虚拟货币,单个货币价格一个月就能涨数十倍、上百倍,分分钟便可“制造”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有的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甚至每一次价格上涨之前都会提前透露给参与者,从而营造一种“投资稳赚”的假象,一个币种就敛财数亿,其底线之疯狂,已远超过常人想象……最终投资者被“割韭菜”。

2018年以来,国内外各类跑路事件也开始不断被爆出,公司涉嫌欺诈。比如,今年2月,美国政府逮捕了已关闭的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创始人蒙特罗尔,指控他及其公司涉嫌欺诈。这些案例无疑阻碍了区块链技术的健康、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技术本身并无对错,最怕的是人性的贪婪。每一次新技术、新趋势的到来,总会有一些人假借新技术之名,行金融诈骗之实。公众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相关公司和平台炒作概念。

不可否认,区块链技术在当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区块链核心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产业链的多方介入、专利储备的持续累积,相信应用会越来越多。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相关部委的指导下,我国区块链的发展生态在逐渐得到改善与丰富。

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和媒体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相关知识的科普,帮助公众更好地辨别是非;建立相关风险提示机制,减少甚至是避免此类金融投机现象发生。相关部门还应当及时监管区块链的行业动态,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的ICO实际控制人,以推动区块链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区块链的到来,有的人看是新技术,有的人看是新噱头,有的人看是新风口,有的人看是新陷阱……不管怎么看,今天我们看到的“区块链”或许并不是真正的“区块链”。我们期待有一天,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区块链的应用真能像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一样,真正便捷公众,服务消费者,促进社会进步。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