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清考” 大学教育不再“放水”

2018-09-07 08:49:32 来源:新京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取消“清考” 大学教育不再“放水”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新京报漫画/赵斌

春风化雨

在发达国家,大学普遍实行严出培养制度,本科教育淘汰率很高,而之所以没有遭遇舆论质疑,是因为淘汰其实是一种持续的双向选择。

据新京报报道,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对加强本科教育再次“加码”。通知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在我看来,取消“清考”制度,意味着我国大学朝实行严出培养模式迈出了重要一步。

所谓“清考”,是指课程期末考试没有通过,补考也没有通过,学校会在毕业前再给一次或两次考试机会。一般来说,“清考”的考试要求都不太高,目的是让绝大部分此前“挂科”的学生都“过”,这也被质疑为最后关头的系统性“放水”。

取消“清考”制度,显然是为了杜绝这种“放水”现象。但如果没有严格的质量把关意识,就有可能在之前的考试和补考时“放水”。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过程管理。

此前,我国也有高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过程管理。比如,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并把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作为成绩的一部分。但任课教师对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的指导不够,也不重视课程论文质量,结果出现有学生花钱请其他人代写论文的现象。这样的过程管理、评价,难以起到提高培养质量的作用。

教育部的《通知》要求,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投入精力开展教学研究、设计。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过于重视学术研究,主要的考核指标是发表论文、申请科研(项目、经费),对教学基本只有工作量的要求,因此教师投入多少一个样,教得好坏也差不多,这难以杜绝“水课”,更不利于打造“金课”。

另外,取消“清考”制度,建立淘汰制,还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中途因多门课程挂科被学校淘汰的学生,如果要继续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就必须重回高考体系,即便大三时被淘汰,也是如此。这一直遭到学生、家长的质疑,认为是在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

在发达国家,大学普遍实行严出培养制度,本科教育淘汰率很高,而之所以没有遭遇舆论质疑,是因为淘汰其实是一种持续的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大学,大学选择学生。

像美国的大学,招生培养实行学生自由申请入学制度与自由转专业制度,即在招生时,学生自主根据大学的招生要求提出申请,大学独立进行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在进入大学之后,如果学生对学校、专业不满,可以提出转学、转专业申请,转入学校、专业可结合其大学学习表现、当年的高中学业成绩、统一测试成绩,做出是否接受的决定;同时,大学也可淘汰不合格的学生,被淘汰学生可再申请其他学校。

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大学、专业的满意度,也促进大学重视培养质量、特色,严把质量关,吸引学生选择。

我国大学目前的招生培养制度,还以计划为主,实行计划招生、计划培养,学校自主权和学生选择权均有限。因此,实施淘汰制,在加强过程管理之外,还需围绕扩大学校自主权和学生选择权,进行大学招生和培养改革。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