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
网红经济莫要陷入“审丑螺旋”
9月以来,刷新群众三观“下限”的舆情此起彼伏,相继出现的高铁霸座“家族”引起群众公愤。一些缺乏内在涵养、公然践踏道德底线的网红更值得我们警惕。网红作为公众人物,影响力大,传播的猎奇、拜金等不良倾向,对青年的影响不可小觑,网红经济似乎已在“审丑螺旋”越陷越深。
不久前,杭州一名孕妇在微博上控诉,在散步时被网红Saya未牵绳的狗吓到,冲突中与其产生争执,还被Saya的母亲用各种恶毒言语辱骂,致高危早产入院。Saya的母亲因涉嫌阻碍执行职务已被依法行政拘留,在网友的声讨中,Saya关停了网店。
拥有1100万粉丝的斗鱼主播陈一发,因曾在直播中把南京大屠杀、东三省沦陷等作为笑料,而被斗鱼封禁。
网络主播李天佑曾在直播中以说唱形式描述吸毒,被央视点名后被所在平台封禁。
风光无限的网红,因为突破底线的言行,顷刻间身败名裂。唏嘘之余,我们也会发现,网红频频突破底线,是现有网络生态下,某种意义上的必然。
网红的出现自有其时代土壤。区别于传统的明星,自媒体的诞生和网络直播的流行大大降低了成名的门槛。通过包装和自我展示,只要敢于表达个性,博取网民眼球,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而盈利更是方便,网红通过粉丝打赏或开网店等方式,便可轻松变现。
《福布斯》杂志统计了2017年YouTube上收入最高的10位网红主播,最高的达到1650万美元。于是,关注度=金钱的公式深入人心。
看到网红经济巨大的金矿,不少人跃跃欲试。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有些网红不惜剑走偏锋,以极端的言行获得网友关注。有的以未成年妈妈为标签,甚至以造谣、污蔑、淫秽色情表演等违法行为“上位”,眼里只有金钱和利益,全然不顾社会道德和法治的底线。
因高铁霸座“出名”的孙某,在被处罚后,一度被某些网站加V。孙某把霸座当作宣传资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便是不要底线只要“出名”的例证。
那么“毁三观”类网红真的有市场吗?
曾有学者直言,大众心理需求为网红流行提供了基础。面临升学、就业、房价等各方面挑战,人们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精神压力。而网红直播提供了一个宣泄负面情绪、释放压力的窗口。通过与网红的互动,部分网友不仅满足了猎奇的心理需求,也能获得一种被平等对待和被重视的感觉,甚至能够通过表达自身需求,希望网红尝试一些自己不会做的事。
那些“不要三观只为红”的网红,毁三观的言行背后多少迎合了部分网民的恶俗趣味,这在“网友想看”和网红主动示范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就连一些正常的网红,都被这股风气裹挟,或言语中不自觉地“毁三观”。
作为公众人物,网红的一举一动有可能引来网民效仿,从而将社会道德底线降到新低。在这个无底的螺旋中,有多少昨日之道德,成为今日之笑料;又有多少昨日之楷模,成为今日之“傻瓜”……
新华社曾刊发评论,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02亿人。作为网民主体的年轻人又以什么为梦想职业呢?QQ浏览器发布的大数据报告曾指出,在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54%的人选择了主播或网红。他们认为,这些职业有趣又能挣钱。试想,如果半数以上的下一代,陷入了竞相踏破底线的成名“陷阱”,又将如何?
网红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只靠平台自律,更需要监管部门的及时跟进。这次相关部门对“高铁霸座男成大V”事件、Saya事件、陈一发事件的处理,一定程度上会起到震慑作用。以社会利益为前提,德艺双馨,网红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