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职院校无法向产业、行业及企业输送优秀的技术工人,最终损害的还是自身的品牌和声誉。
10月19日下午,记者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获悉,5名未带纸质教案的上课教师按“一般教学事故”进行公开处理。继狠抓学风、一次性清退22名补考不合格学生后,对教师授课的严格考核新闻又一次在湖南教育界刷屏。(《中国青年报》10月29日)
前一段时间,刚刚爆出“华中科技大学将学习成绩不达要求的本科生转为专科”的新闻。与此类似,湖南的高职学校也开始向混学者、混教者“出手”了。在一些人眼中,高职似乎要比本科更加好“混”,不仅学制时间短,而且对学习的要求也较低;有的学校甚至没等到毕业季,就早早地把学生“撵”出学校,好一点的学生,还能找个单位实习,或许还有一些收获,差一点的学生则在外面逛荡一年,然后随便找个单位盖章,最后领上毕业证便万事大吉,真成了“一手交钱一手发文凭”。如此培养学生,如此高职教育,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高职院校自身品牌和声名的损害。
众所周知,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与产业、行业及企业的关系相当密切,其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以能用为度,以实用为本,除了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之外,更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技术,侧重实际应用和实务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产业、行业及企业无缝对接,近些年,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探索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就是说,这些经过职业训练的毕业生,大都走向各个工业领域的产业一线,应当是每个行业的行家里手,也应当是所在领域产品质量的守护神。
这正如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立所说:“(学校)就像一个现代化工厂,学生比作采购来的原材料,出去的是不是合格产品,关键在于中间环节的产品加工。加工的质量如何,学生(产品)质量就会如何!”可以想见,当高职文凭可以轻松混到的时候,直接影响的是毕业生质量以及未来技术工人的素质,进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的声誉。而当高职院校无法向产业、行业及企业输送优秀的技术工人,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将大大减弱。
因此,高职严惩混学、混教者是一场重要的品牌保卫战。这既是对产业品牌的保护,也是对院校品牌和声名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