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财政这样“加力提效”(锐财经)
财政部《关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简称《报告》)日前正式发布。《报告》指出,2019年财政收入形势较为严峻,收支平衡压力较为突出,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政策和资金统筹,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和着力保障重点支出的同时,保持财政可持续。
“逆周期”成为关键词
财政部在《报告》中明确:201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发挥好逆周期调节作用,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政策协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力”,体现在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和加大支出力度。例如,深化增值税改革方面,2019年中国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在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方面,从今年5月1日起,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在加大支出方面,继续增加财政支出规模,赤字率由2.6%适度提高到2.8%,在2018年基础上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8000亿元。
“提效”,体现在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报告》显示,2019年财政部门将着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有保有压,该保的支出保障好,该减的支出减下来,继续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精准聚焦增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支撑能力。同时,将预算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做好预算绩效监控,及时纠正偏差,尽早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更好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认为,这些安排释放了财政政策积极有力的信号,有利于更好引导企业预期和增强市场信心,也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留出政策空间。
对重点领域加大支持
《报告》在2019年主要收支政策方面也作出了具体安排。
在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方面,财政部门将加大破、立、降力度,用好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继续处置“僵尸企业”,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民生托底工作。
在提升产业链水平方面,财政部门将综合运用风险补偿、后补助等手段,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发挥好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加大对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培育更多新动能。
在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方面,2019年中央基建投资安排5776亿元,比2018年增加400亿元,重点用于“三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等方面。
“2019年财政政策的安排源自中央对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内外部矛盾的准确判断。财政政策注重逆周期调控,突出‘加力提效’,给出了降低制造业税率、增加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等一系列举措,将对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小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扎实改革精打细算
3月18日,财政部国库司发布的2019年1—2月财政收支数据显示: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104亿元,同比增长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314亿元,同比增长14.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450亿元,同比下降2.3%,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4374亿元,同比增长1.1倍。分析人士指出,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一面已开始展现。
“一方面,是大规模减税降费带来的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是支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大基本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支持外交国防、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等各领域都需要保持较大支出,这就会让2019年中国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面对这个矛盾,政府加强财政管理,适当过‘紧日子’,减少一般预算开支和‘三公经费’等,就显得十分重要。”刘小川说。
对于深化财政领域的改革发展,《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如:健全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扩围升级,开展中央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将预算绩效管理关口从事后评价向事前和事中延伸,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激励约束机制,低效无效支出一律削减等。
专家预计,2019年中国财政工作将更加突出精打细算、有的放矢,在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