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微芯生物(688321.SH)股价大跌,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微芯生物的首次股价下跌。
早在2020年年初,微芯生物的股价就从1月21日的70.11元/股下跌至3月23日的43.08元/每股,下跌幅度高达38.24%,随之股价回调;7月14日-16日,其股价在短短三日内再度下滑了20.29%,仅剩62.6元/股。
在短短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内,微芯生物就已然经历了三次股价的巨大落差。
此次股价暴跌,源自于公司限售股解禁。
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8月10日到14日,共有37家公司限售股解禁,解禁数量为21.20亿股,对应解禁市值为559.23亿元。
公告还显示,本次上市流通的战略配售股份数量为5,000,000股,限售期为12个月,本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数量为202,372,322股,共由21名股东持有。本次解禁的战略配售股东共计一名,全名“安信证券微芯生物高管参与科创板战略配售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具体如下:
虽然限售股解禁乃根据约定如期而至,但微芯生物股价“跳崖”也是在预料之中的。
根据公告表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股本为3.6亿股,首次公开发行后总股本为4.1亿股,其中,无限售流通股为0.45亿股,限售流通股为3.65股。而本次解禁的限售股占公司股本总数的50.59%,俨然已超过半数,称之为“天量解禁”都为过!在解禁之后,微芯生物的流通股本将暴增近5倍,股价的压力显而易见,暴跌是必然的。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微芯生物成立于2001年3月,是一家旨在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临床亟需的原创新分子实体药物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中国原创新药领域的先行者。公司的主营产品均为自主研发的新分子实体且作用机制新颖的原创新药。
2019年6月5日,微芯生物在科创板申请上市并获通过,于2019年8月12日上市交易,是第二批上市的科创板个股,发行价为20.43元/股。 上市首日,凭借科创板个股的名号,微芯生物开盘暴涨超过500%,股价报125元/股,创下最高纪录,彼时,公司发行市盈率高达467倍,处于严重高估的状态。在短暂的热捧之后,微芯生物的股价一落千丈、跌跌不休,由上市时的125元/股跌至10月21日的48.75/股,跌幅超60%,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股价直接腰斩。在此之后,微芯生物股价一直萎靡不振。
股价低迷,业绩低迷是首要原因
在投资君看来,微芯生物的股价之所以直线下滑,除一部分原因是过度高估之外,其业绩表现不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到2019年近三年间,微芯生物的营业总收入由1.11亿元增长到1.74亿元,其中,毛利润由1.03亿元增长到1.64亿元,公司业绩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但并不突出。
而且,微芯生物的归属并不稳定,甚至开始呈现减少的趋势,2016年到2019年,其归属净利润分别为524万元、2407万元、3116万元和1942万元;2019年归属净利润较上一年下降37.67%,直至今年才有所回升。
截止2020年上半年,微芯生物的营业收入为1.1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9.08%,其中归属净利润为2871万元,同期增长11.2%。
有意思的是,微芯生物还表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主要系报告期西达本胺片销售增长和收到HUYA技术授权许可收入,包括收到HUYA完成日本PTCL/ATL的II期临床试验并能够递交NDA申请的阶段性里程碑收益。净利润同比增长主要系营业收入增长和收到政府补助增加所致。
也就说,如果没有补助,其业绩可能更差。因此,在业绩不稳定的状态下,微芯生物股价下滑是必然的。
通过了解,投资君还发现,微芯生物业绩状况和高比例的研发投入也有直接的联系。
根据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新申请全球发明专利15项,新获得授权专利8项。同时,微芯生物的研发人员为131人,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的25.69%。其中,研发人员中拥有博士18人、硕士及本科101人,博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占比达13.7%。
另一方面,2017年至2019年,微芯生物在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达到62.01%、55.85%和45.02%。2020年上半年,公司费用化研发投入和资本化研发投入分别为3554.63万元和2354.74万元,两者合计为研发投入5909.37万元同比增长85%,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3%。
可见,在研发上投入的重金,才是导致微芯生物业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基金离场,投资者脱坑
根据公开披露的资料显示,截止2020年上半年,基金持股数仅剩2家,相比去年年底的166家锐减164家。
数据还显示,截至6月30日,微芯生物股东数为1.54万人,较去年年底减少了0.25万人。
由此可见,离场的不仅仅是基金,多数投资者也开始逐步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