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围绕产业抓培育。按主导和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培育对象库,利用300余所农民田间学校等基地,推广“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的培训方式,培育效果明显。
二是围绕师资精品课抓培训。把全市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以及农业生产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和经过知识更新培训的基层农技人员推荐上讲台,充实师资力量,并实行考核评价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建设了20门精品课程,教学质量较好。
三是围绕规范管理抓培育。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重点面向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明确条件和规范程序,出台认定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定期进行综合评价,让“新型职业农民”品牌叫得响、有吸引力。目前全市已认定1.5万人。
四是围绕扶持政策抓培育。2017年,市级层面拿出600余万元对2016年、2017年的600名青年农场主给予每人1万元的创业扶持,连续扶持两年;对1.7万人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给予900元/人的后续扶持。各区县(自治县)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了扶持政策。
五是围绕典型引路抓培育。建立“点对点”培育一个,“点带面”带活一方的培育孵化机制。2017年确认了53个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代表,树立了100余名农业产业发展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