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如何让老有所养更有质量,成为今年重庆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此间召开的重庆两会上,多位重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希望通过加快落实“医养结合”,打破日益增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面临的“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的困境。 近两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速度在明显加快。截至2017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仅一年就多增长了200多万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重庆人大代表、江津佳华医院董事长、江津区总商会副会长翁仁潘表示,在重庆无论是公办还是民营的养老机构还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目前,全市共有城乡养老机构1408所,床位16.8万张,平均每1000名老人仅拥有养老机构床位26张。
翁仁潘分析这一现象称,重庆市区主要布局的是含三甲在内的大型医疗机构,不仅要满足市区和郊县群众的医疗需要,还承担着与重庆毗邻的四川、贵州等区县患者慕名前来求治的责任。“一床难求”“一号难求”的现实,使重庆老人处于“看病难”、“医养更难”的境地。
“据一些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反映,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去医院看病存在排队等候时间太长或程序太多的问题,希望养老机构能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将养老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重庆人大代表、重庆普天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兵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由于养老机构的医护服务功能不足,当前存在部分患慢性病的老年人为了获得较好的医护服务,长年住在医保定点医院“养病”,“把医院当成了养老院”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如何确保医养结合落到实处?翁仁潘认为,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事业。同时,放开手脚允许多种形式的兴办“医养结合”体:鼓励有条件的民营医院转型为优质的“医养结合”体;把条件比较成熟的镇乡卫生院与镇乡敬老院进行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为新型的“医养结合”体。
此外,政府在人才政策上对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要有明确的倾斜,鼓励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中工作,统筹考虑其工资、技术职称等;定期送医护人员去医院进修,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医护水平。
养老已经不仅仅是个社会福利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未来的养老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性,一旦养老服务产业供给提高,现代养老服务业就会成为我国发展新型服务业的一个增长点,带动医疗、护理、医疗器械等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支撑。
“养老服务业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重庆市政协委员、大渡口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大渡口区委会主委胡军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与机制,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逐步实现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华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业华提案支招,一是发挥政府在养老行业的主导作用,办好公办养老机构;二是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解决社区养老问题;三是以社会投资为基础,以物业小区为单位发展居家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