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刷好评列为“严重违法失信”,净化商业生态
一家之言
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监管部门和平台经营者不妨利用好技术的力量,通过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等手段来精准识别虚假商品信息和刷出来的评论。
7月10日起,由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的《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网店刷好评被行政处罚,生产销售假药等36种情形,将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这次失信名单管理办法的修订有很多亮点,比如把自然人、个体户和企业一样纳入失信名单,加重了食品、药品领域违法失信的惩罚力度,有利于发挥信用对惩戒霸座、刷信、删帖等新型违法行为的作用,是立法与时俱进的表现。
按照征求意见稿,网络交易经营者通过虚构交易(刷单)、删除不利评价(删差评)、授意他人发布不真实的利己评价(刷好评)等方式,为自己和他人提升商业信誉,或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商业信誉,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将被列入“黑名单”。
在电商行业,这类行为被统称为“炒信”,属于典型的失信行为,也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毒瘤,但长久以来治理存在一定难度。引入信用惩戒,“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比起以往罚款等单一处罚来说,或许是一种不错的治理思路。
根据办法,列入“黑名单”后,将面临一系列限制措施,如在审查登记、注册等环节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依法实施相应的限制或禁入;行政处罚涉及自由裁量时,加大处罚力度;不予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交易平台也会向公众发出在线消费提醒。
众所周知,获得商品和经营者的真实信息,是消费者基本的权利,在不见面的电商领域,信任更是一切交易的基础。但是有组织地刷好评、删差评,或者故意给竞争对手刷差评,损害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破坏了交易的基础,会侵犯消费者权利和商家的商誉,是典型的违法行为。
这种炒信行为,违反了《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条款,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法。但法律处罚只能管“被抓到现行”的违法行为,而失信惩戒则可以防止严重违法者重新进入这个领域,防止未来可能的违法行为,或将能起到惩戒和预防的双重效果。
不过,在打击炒信上一直存在很多难点,主要是对炒信行为不容易发现认定。在电商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尤其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分清楚哪些是花钱刷出来的评价。社会上还有一些专门靠刷好评或者删差评获利的黑灰产,靠这个敲诈碰瓷,让商家和消费者深受其害。
所以,炒信行为列入失信名单,好事要做好,还应提高对炒信者认定的精确度。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监管部门和平台经营者不妨利用好技术的力量,通过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等手段来精准识别虚假商品信息和刷出来的评论。这要求平台和监管方要紧密合作,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发挥联合惩戒的作用,真正让失信者付出代价,让恶意炒信者在虚拟世界同样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