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由组长张宝顺带队,头顶烈日,进农户、进企业、进园区、进大山,实地考察北京市围绕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落实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工作进展情况。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北京市布置的一道重大时代课题。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进程中,北京市以昂扬的奋斗精神,清晰地认识自己、科学地规划明天,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建功立业于今天。
敢于拼搏,坚决以疏解整治促提升
多少年来,虽然北京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资源环境容量也接近了极限,“大城市病”困扰着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北京要做‘白菜心’,不要做白菜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期待。”杨斌副市长表示。要想破解“大城市病”,北京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这个“牛鼻子”。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整治促提升,这无疑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转折。
长安街西,永定河畔,首钢首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座落其间,主要负责首钢搬迁后污染地块治理及修复工作,成为了北京市落实产业疏解的缩影。在现场,张宝顺查看了煅烧炉、在线监测系统等装置的运行情况,听取了企业负责人关于首钢搬迁后污染地块处置情况的汇报。他表示,“首钢集团为了首都北京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首钢首华关于受污染地块的治理模式很好,可以为全社会治理污染地块提供借鉴。”
在首钢第三号高炉前,张宝顺详细了解了首钢涉钢产业关停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规划及高炉改造利用等情况。这座建成于1959年的高炉,不仅是首钢园区极具代表性的工业遗存之一,如今也是“玩转新潮流、hold住高精尖”的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敢为人先,以超前标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明确了“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部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首都干部群众牢记嘱托,不懈努力,今天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善:雾霾渐除,蓝天回归,黑臭水体变成了涓涓清流,“留白增绿”擦亮了整个城市的底色和未来。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是一座旧村拆迁后新建的国家级产业园区,张宝顺在详细了解了园区的布局规划后强调:“和谐宜居城市是一块块搞起来的,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谐宜居、绿色发展的理念,保护好、利用好生态环境资源,吸引更多企业和高科技人才扎根北京。”
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围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四大功能定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以“一带、一轴、多组团”拉开城市框,形成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环球主题公园、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一批崭新的“金名片”。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并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组长张宝顺表示,“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责任重大,意义非凡,一定要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标杆式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