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乏力 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

2021-05-14 14:34: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0.6%,”在4月16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在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等多因素作用下,一季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开局良好。

专家表示,中国经济复苏力度较强、韧性十足,但仍面临结构性通胀问题,背后反映出居民收入增长乏力,这是中国经济一个十分突出的难题,亟待破解。

全年有望实现6%的增长目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0.6%。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332亿元,同比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92623亿元,同比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145355亿元,同比增长15.6%。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展望后期,随着利好因素的增多,中国经济复苏势头有望实现前高后稳的态势。”在4月16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表示。

谈及刚出炉的一季度各项关键经济数据,任兴洲用三个关键语对此进行了概括。

第一个关键语,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方面,在中国疫情形势明显好转,中国经济加速回暖的背景下,国内外权威机构、专家对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测普遍较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恢复势头迅猛是在没有“大水漫灌”“大规模量化宽松”的前提下实现的。

因此,在任兴洲看来,一季度中国经济能取得18.3%的同比增速实属不易。

第二个关键语,既要看到鲜亮的数据,又要看到困难和隐忧。她指出,一季度中国经济开了好头,但当前中国经济仍有不少挑战,如中小微企业的复苏和经营仍需时间和政策支持,外贸、消费向好形势如何进一步巩固等。

第三个关键语,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6%的增长目标。在她看来,一季度中国经济的表现,已经为今年后期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利好因素的增多,上述增长目标的实现具有良好基础。

任兴洲认为,后期中国经济还需要从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继续发力,实现6%的增长目标是大概率事件。

刘爱华指出,一季度国民经济呈现持续稳定恢复态势。同时也要看到,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凸显,发展中又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居民收入增长乏力难题待解

“当前的经济复苏呈现非均衡态势,多个经济指标呈明显分化走势。”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当前生产与需求分化,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分化,投资内部结构分化,房地产与消费复苏分化。

在以往的经济复苏中,房地产与消费往往是同升同降,但在本轮房地产复苏、销售快速恢复正常的情况下,消费却没有同步回到正常水平。商品房销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仅增长4.2%。

因此,王军认为,本轮PPI(生产价格指数)的回升更多反映的是房地产所带动的回暖,叠加大宗商品上涨的输入性影响,而非终端需求的全面回暖。消费的表现依然偏弱。

同时他指出,当前我国主要面临结构性通胀问题,与消费相关的物价指标都呈现通货紧缩的态势,其背后反映的是居民收入增长乏力。这是中国经济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十分突出的问题。

“鉴于当前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结构分化、冷暖不均的格局仍将延续,未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还面临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因此,王军表示,需对下半年的经济运行保持清醒,注重解决经济复苏的分化和结构失衡问题。

任兴洲指出,去年受疫情影响,中国消费受到重创,刺激消费回暖,仍是今年中国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她看来,在多重因素的促进下,消费有望恢复增长。一是中国疫情形势整体稳中向好,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有望继续为消费创造良好的复苏环境。二是直播、电商等线上消费会继续保持增长,并且随着酒店、餐饮、会展等服务业活动的展开,线下消费也会加快恢复,将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84687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出口同比增长38.7%为46140亿元,进口同比增长19.3%为38547亿元,贸易顺差7593亿元。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认为,一季度中国外贸除规模扩大外,结构也在优化,“手机、电脑等‘宅经济’产品出口仍保持高位运行,没有因疫情得到控制而明显下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在快速增长,表明中国出口竞争力在继续增强。”

放眼未来,梁明也比较乐观,“虽然其他国家还在复工复产,但其体制优势仍与中国存在差异。在此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的规模今年有可能创新高,全年利用外资超过1500亿美元‘基本没有问题’”。

对内来看,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从今年一季度总体社会融资看,贷款增加,债券减少,且企业和政府债券都在减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报告,2021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0.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730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91万亿元,同比增加6589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8614亿元,同比少9178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584亿元,同比少9197亿元。

“今年我国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比去年力度有所减小,这会使货币政策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赵锡军称。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2021年第一季度的贷款需求指数同比出现明显上升,而企业中长期贷款的上升,显示出企业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乐观,及扩大资本开支的意愿强。

截至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8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今年以来,金融机构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贷款平稳合理增长,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贷款的需求。”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

因此谢亚轩认为,决策层一再强调了宏观政策不急转弯,即便社会融资的月度高点已经确认,但是未来的回落将非常和缓,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2021年社融增速向正常水平回归的进程,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保持景气的大趋势。”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