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微动态丨德化:“乡村美容师” 变废为宝扮靓山村

2023-06-17 03:08:19 来源:泉州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记者 陈明华 通讯员 连江水 文/图

瓷云丰碑、戴云登高、南斗印记、风铃谷……德化县国宝乡南斗村一些闲置角落,被“乡村美容师”用当地废旧瓷片、瓷器经设计布置成别具一格的微景观,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这些景观都是集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为南斗村“变废为宝”量身订制的。昨日,记者到该村探访。

大学生用陶瓷碎片制作微景观


(相关资料图)

大学生创作的风铃谷

艺术系大学生 进村创作美化乡村

“上世纪80年代,是南斗陶瓷乡镇企业鼎盛时期。全村共有8家陶瓷厂,陶瓷技术工人1000余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南斗村村主任林德颂介绍说,如今,南斗瓷厂早已停产。

近年来,南斗村借乡村振兴之风,重现南斗陶瓷往昔风采。经过整修,如今村里的瓷厂保留了原有的韵味,此外还打造了一处柴烧窑研学基地,让更多的学生在南斗了解和感受陶艺之美。南斗村加强校地合作,邀请福州大学、泉州师院、福建农大、集美大学、泉州工艺美院等高校在该村设立实践实训基地,组织建筑规划和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到村开展艺术实践、毕业艺术设计等。师生们结合南斗特色文化进行在地性艺术内容创作,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营造南斗特有文化空间和艺术场景。此次为南斗村设计微景观的正是来自集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20多位开展线下教学的大学生。大学生们通过前期考察,结合南斗村的特色与景观,特意利用当地陶瓷生产时产生的破旧陶瓷碎片,设计制作出多个微型景观,为乡村“美容”增添艺术之美。

集美大学学生何力涵说:“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些碎瓷拼成一个艺术品,来达到美化乡村的效果,让之后的游客可以看到类似地标、地景的艺术品。”

集美大学带队老师介绍,学生们利用村里废弃的陶瓷等材料,创作了瓷云丰碑、南斗印记、戴云登高、风铃谷等景观,以此来助推村里发展文旅产业。

张大石(站)指导陈能品画瓷瓶

艺术家驻村 携手村民创作致富

南斗村藏身于戴云山麓,风景优美、清静深幽,在吸引大学生前来实践的同时,还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创作,有的甚至长住下来,与当地村民携手创作。

今年60岁的职业书画家张大石,来自山东临沂,擅长水墨画,已在南斗村生活了半年多时间。“这里山好、水好、人也好。”说起选择在南斗长住的原因,张大石先生笑眯眯地说,“一来就喜欢上了。”南斗村也特意为张先生提供了场所,设立大师工作室,方便他居住、创作。“这里的村民也非常热情,经常送菜给我吃。”

有一次张先生到村民陈能品家吃饭,发现他家里有很多瓷画,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些都是这位70岁老人的作品。原来陈老伯和很多村民一样,从小就在村里的瓷厂上班,有着扎实的瓷画功底,但作为“专业人士”张大石先生一眼就看出陈能品擅长临摹,自主创作能力比较欠缺。

“我看他画风比较生硬,建议他要以线条展现为主。”张大石介绍,这位比他大10岁的“学生”理解能力很强,经过他的点拨后,提升非常快,很快就有了自己的“书画语言”。如今,这对特殊的师生,经常在一起创作,时常有共创作品诞生。

陈能品说,现在很多人特意跑到村里请他画瓷瓶,其收入也是直线上升。“从前,我在厂里绘画按小时计费,一小时二三十元,现在是按作品收费,两三天能画完一个70厘米瓷瓶,收入1500元左右。”

据林德颂介绍,除了张大石先生常驻南斗外,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导师、军旅书画家相恒民先生也常驻南斗创作。仅今年以来,已有4批次26名艺术家来南斗短住采风创作。目前,村里已流转几栋古厝,改建为大师创作室与陶瓷书画教学基地。未来,还将开展公益陶瓷彩绘和书画教学等。

开展艺术乡建 “小切口”推动共同富裕

“南斗村有其独特的陶瓷文化、红色文化及民俗特色。”省教育厅派驻南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林曦表示,发挥教育系统优势,组织师生来南斗驻村设计,开展艺术乡建是推进南斗村振兴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通过持续推进高校与优秀艺术家驻村结对,开展艺术乡建,南斗村艺术气息更加浓郁,“小桥流水古朴静谧”的田园风光更加秀美,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也为当地村民增产增收创造条件。南斗村走出了一条以艺术赋能乡村“小切口”,推动共同富裕“大场景”的发展路径。曾经寂寥乏人问津的老旧山村,如今已化身为研学旅游的网红村。2022年以来,到南斗研学旅游人数1万余人,村财收入从2021年的24.49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77.19万元,实现翻番增长,带动村民特色农产品等销售增收数十万元。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