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期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BoP)口径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出现较大波动,可能主要反映外部周期性因素的影响(比如美国货币紧缩)而非中国投资环境的变化,因为与外部周期性因素关系不大的口径下的FDI变化没有那么显著。
中国直接投资管理口径的FDI规模近年来趋势上行,其中欧美经济体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仍然较大,以电子、汽车、化学品等制造业领域为主。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及其增长潜力仍然是外资看重的主要变量。从1980 年代初开始的情况似乎表明,外资企业决定是进入中国还是外迁可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外企业相对竞争力的变化。布局中国态势方面,外资企业有从传统制造领域退出,向高技术、高利润的领域集中的态势。比如,在半导体、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外企在华营收和对华投资依然保持了增长势头。
中国直接投资管理口径的FDI规模近年来趋势上行,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2020 年中国FDI规模占全球比重突破10%,2021-2022 年连续两年突破1800 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1H23 直接投资管理口径的FDI同比降幅为个位数,金额为历史同期的次高值,远小于BoP口径FDI的波动,我们认为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在美联储政策收紧的背景下,BoP口径FDI受海外融资环境变化影响较大。截至1Q23,我国FDI存量约3.54 万亿美元,比2019 年底增长了7413 亿美元;存量FDI规模占全球的6.4%,比2019 年底高0.7 个百分点。
微观数据方面,fDi Markets数据显示,2022-1H23,德国和美国对华FDI规模分别占同期样本统计总额的26.4%和20.5%,其他东亚和西欧经济体对我国FDI规模也较为可观。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汽车、化学品等领域。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 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头寸1261 亿美元,为历史新高,占美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为历史次高值。且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占比高达47%。
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可能是外资看重的重要因素。大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需求,有利于创新增长和海外投资。中国的“大国需求”,可以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财富效应等经济优势。2022 年,海外上市公司在华营收规模比2017 年增长了50%,占全球营收比重升至7.5%,仅次于2021 年的7.8%。其中,约22%的美国企业在华营收占比超过5%、12%的美国企业在华营收占比超过10%。中国本土市场已成为在华外资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外资工企的营业收入中,内销额占比已从十几年前的50%左右升至70%以上,出现了从in China for world向in China for China转变的态势。
外资的进入和退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企业相对竞争力的变化,似乎呈现“优胜劣汰”的特征。在华外资企业从传统制造领域退出,行业分布向高技术、高利润的领域集中。以美国为例,2018 年以来,美国在华投资占比下降的主要是机械、化工、汽车等中国占据相对优势领域。而在科技、信息、电子等高技术领域,以及银行、批发等服务领域,中国占美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比重是进一步上升的。在华外企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其行业分布的集中度相应提升。
一些外资半导体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比较高,相关领域对华投资也在快速增长。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18-2022年间,美国在计算机和电子领域对华直接投资增长了55 亿美元(增幅达47%),而同期美国总体制造业的对华净投资增量为48 亿美元。如今计算机电子行业已成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中占比最高的制造业。其主要半导体企业超过30%的营收来自于中国。2018 年以来,在华营收占比上升超过10 个百分点的几家企业,均实现了50%以上的全球营收增幅。
欧美国家在汽车、生物医药等增长较快的领域,在华营收和对华投资也在持续增长。汽车领域,2018 年以来,500 强车企里面,德、美、日、韩在华营收占比均提升,尤其是德国、美国上升幅度较大。他们积极在华扩大投资,德国是中国汽车领域FDI的主要来源国。生物医药领域,2022 年,全球500 强企业中的美国和欧洲医药企业在华营收分别为近10 年的新高和次高值。与此同时,中国生物医药行业FDI占比自2018 年以来趋于抬升,其中欧美国家是对华生物医药投资的主力。2018-1H23,美国、欧洲、亚太经济体分别贡献了中国生物医药FDI的32%、41%和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