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迎来大雪节气的金陵城暖意融融。当天,“把握新格局,共享新机遇”2021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南京开幕。与会者们热议新时代新发展格局机遇,期许共同做大两岸融合市场“蛋糕”,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更上一层楼。
顺应大势中孕新机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1至10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2.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6.7%,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一直以来,经济大省、开放大省江苏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充沛活力,让台商台企更坚定在此“从生根到深根”。
拥有143万家台企的台湾商业总会,目前其有2万多成员陆续在大陆投资设厂。台湾商业总会主席同时也是乡林集团董事长的赖正镒以自己的企业发展为例对记者说,借由苏台融合之势,集团选址南京开业的涵碧楼酒店效益不斐,他计划在苏州、连云港等地持续孵化苏台融合“结晶”。“大陆是一个充满生机且蓬勃发展的市场,疫情之下,台企在这里发展不仅没有受损反而经营业绩大幅提升,相信疫情持续稳定之后,台企将能在这里开辟一番更新的天地。”
“我们将借助大陆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东风,加大创新研发力度,继续深耕节能环保涂料、胶粘剂以及新材料领域。”在江苏这片热土发展近30年的南宝树脂(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德聪说。
“企业只有主动融入,才能获得更好发展。”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在致辞时说,大陆有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和持续提升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更有庞大的市场。他期许,两岸企业家抢抓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机遇,在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布局中赢得主动;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在内需市场的开拓中赢得优势;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在经济结构的重塑中赢得先机。
创育“小循环”中开新局
2018年至今,先后制定“惠台76条实施意见”、支持台企应对疫情“10条措施”、助力台企“11条”等多项惠台政策,推动全省台资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作为两岸交流最热络、人员往来最频繁、合作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江苏始终秉持“台商就是苏商、台企就是苏企”的理念,坚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持续巩固苏台融合发展态势,持之以恒推动同等待遇政策在江苏落地落实落细。
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创育的“小循环”生态让广大台商台胞不断“分羹”江苏机遇,也让江苏迎来苏台融合发展新局面。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江苏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2.95万个,协议利用台资超1900亿美元,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台资项目6500余个,全省利用台资总量连续17年位居大陆各省(区、市)之首,苏台贸易额占两岸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
此外,台积电南京厂2020年完成产值62.9亿元,吸引250多个产业链上下游项目跟进投资;友达光电增资18亿美元建设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项目,成为昆山外资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产出规模向百亿级迈进;鹏鼎控股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大印制电路板(PCB)生产企业,投资50亿元建设的高端高密度互连(HDI)和先进类载板(SLP)智能制造项目进展顺利。
开放融合中添新优势
在疫情推动下,数字化席卷更大浪潮而来,作为大陆产业变化深度见证者的台企也期待着共享大陆新“基”遇。对此,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泉红建议,台企要积极投入新基建的重点领域,主动参与配套产业发展并充分利用大陆人工智能等设施建设和应用推广的契机,大力推进智能化升级。“台企在芯片、器件、终端等上游产业具有优势,新基建对这些领域的台企是重大利好,有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未来两岸合作要实现‘国台民安’、融合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解释称,随着两岸经贸合作交流不断加强,大陆与台商台企、民企均需要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形成新的融合合力。他建议,台商要积极转型适应大陆乃至国际市场变化,而不只是传统地借助大陆综合效应做出口贸易;民企则可以吸纳更多优秀的台湾技术与管理型人才充实企业发展动力,同时弥补自身国际化意识不足、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而怎样为台商转型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这是大陆需要不断思考的,就像江苏持续出台的各项惠台举措政策等探索性尝试。”盛九元还特别指出,作为长三角区域对台合作的核心地带,江苏要用好“既是整体又有各自分工”的长三角一体化机遇,让更多创新资源汇入江苏。
(江苏经济报记者 刘 菁 通讯员 金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