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投影360o重建的数字文物“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数字敦煌”资源库、艺术创作与区块链技术碰撞而生的中国加密艺术作品……在刚刚闭幕的文博会上,诸如此类“文化+科技”元素随处可见。
记者连续几日探馆发现,随着5G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强势引领态势,科技力量正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并不断催生出文化产业新应用,助力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赋能文化产业新模式。
由于独特性、脆弱性等多方面原因,一些文物无法公开展出。又因为空间等条件限制,一些文物迷不能够亲眼目睹考古的过程。但是在科技赋能之下,催生了许多文化产业新应用,不仅可以把过去在博物馆束之高阁的文物数据化,让古老的艺术“活起来”,甚至可以让游客云体验考古过程。
走进四川馆,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座青铜大立人雕像。在“云上交互展览”板块,全息柜展示运用数字化技术“探测—挖掘—扫描”3D精细化建模,全息投影360o重建的数字文物“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现场还展示出一台触摸一体机,再现三星堆考古挖掘现场。记者体验发现,只要动动手指触屏扫除屏幕尘土,就可以有“出土考古文物”的感受。
正是因为有了科技赋能与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如今人们坐在家中就可以实现畅游世界。在本届文博会上,甘肃展团展出了由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在电脑搜索界面输入“数字敦煌”,即可云端畅游敦煌莫高窟。
本届文博会,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加密艺术作品。恩弗数字艺术CEO常晖称,通过区块链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融合,创作出的NFT加密艺术品,其唯一性和所有权在区块链上能够进行验证,可以帮助数字艺术家解决作品的版权问题,使收藏数字艺术作品成为可能。未来,区块链技术将更多地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推动形成数字维度的艺术新经济体。
(深圳商报记者 刘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