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一天就解决了,为公司尽快投产争取了时间。”日前,在位于海宁许村镇的浙江杰华电气有限公司改扩建厂房技改项目现场,公司总经理秋燕丽十分高兴,原先要“跑多次”的规划、竣工、消防等验收环节,如今一场多部门参与的联合竣工验收就完成了,一个多月的等待期也缩短到了一天时间。
近年来,海宁不断盘活机制、深挖潜力,打造营商环境3.0版。目前,在海宁,常态化企业开办实现了两小时以内办结,刷新了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改革的“加速度”。在今年全省营商环境试评价中,海宁市“企业开办”指标测评项获全省领先。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推进项目投资领域“全链条”改革
加快投资项目“全链条”改革,帮助企业缩短投产时间,降低时间成本,是“暖心剂”,也是“强心剂”。今年以来,海宁市从投资项目施工前、中、后各阶段,开展“一码通”“一件事”等项目投资领域“全链条”改革,实现生命周期全流程优化管理,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
项目开工前,“一码通”给予企业审批“绿卡”,确保“拿地即开工”;项目建设中,迭代升级后的建筑业“智慧云平台”,提速与监管“两手抓”;项目完工后,联合竣工验收让“完工即竣工”变成可行,实现生命周期全流程优化管理。
最近,在海宁马桥街道沧平路西侧、经都八路北侧,浙江马力毛刷有限公司投资1.4亿元的“年产600万套高端清洁电器抗菌导电绒布项目”建设正酣。街道项目推进办工作人员杨建炳也在现场,作为项目代办员,他时常过来看一看建设进度。
“‘一码通’等同于企业的一个身份证,也是企业项目建设的一个总纲。通过这个码,企业能够顺利知道在什么节点办什么事,我们也能更好地服务。”杨建炳告诉记者,改革后,审批时间平均压缩近1个月,企业用时平均减少近2个月。“哪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市场主体、社会资源就会流向哪个地方。”
截至目前,海宁在项目全生命周期链中取消整合审批事项14项、审批时效压减100余天,实现“零跑腿”“零材料”“零距离”。可以说,项目投资领域“全链条”改革已见成效。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厚植创新创业人才沃土
漫步鹃湖岸边,国际酒店(白领氏环球中心)矗立在鹃湖东岸,预计今年能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一侧,备受关注的国际学校也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年底投入使用;另一侧,51幢国际社区海纳郡住宅楼已全面结顶,正在进行室外配套项目施工。
2013年,浙江大学与海宁签署了共建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的合作协议,为海宁播下了一颗迈向国际化的种子。2019年1月4日,中共海宁市委和海宁市人民政府发布2019年1号文件《关于印发海宁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实施意见的通知》,2020年提出要把海宁建设成现代中等城市和国际品质潮城。
战略提出不久,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旁,鹃湖畔,鹃湖国际科技城承载着海宁“硅谷”的美誉迅速崛起,依托着浙大的资源优势,形成“大学+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格局,成为引育国际高端科技和顶尖人才的重要平台。
“浙大海宁国际校区的学术环境跟国际接轨,让我能更快适应这里的教学。”来自土耳其的Kemal Celebi告诉记者。去年10月,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高级科学家的Kemal Celebi从瑞士来到海宁。如今,他已在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任教一年多时间,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合成、超薄膜和功能涂层,并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
为了给人才科技创新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和居住环境,科技城不仅安排专人了解并帮助解决像Kemal Celebi这样的国际人才的工作、生活困难,还组织各种联谊会、校企对接会等,提供深度交流的平台与机会。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题,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就必须要营造一流的人才环境。”海宁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宁正积极推进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与居留证件联办“一件事”工作,加快建立适应国际人才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数据跑”代替“群众跑” 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早在2019年,海宁就在全省“试水”优化常态化企业开办“一日办”改革,创新实行了一般企业开办“2+N”模式。去年,海宁市市场监管局又依托浙江省政务服务网“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平台,方便企业开办事项“掌上办”,全流程网上闭环管理,通过了一系列改革,实现了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次采集、一网通办”,实现了在一天内全部办结。
今年以来,海宁以数字化改革为依托,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以实际行动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探索出了一系列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比如海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借力覆盖全市的“全域送达”平台,将文书电子送达方式延伸至行政管理领域,实现当事人“零次跑”,进一步优化执法服务;海宁市司法局通过定队伍、立流程、建机制,扎实推进行政调解工作规范化、规模化、体系化发展,进一步夯实完善全市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体系……
与此同时,数字服务触角正不断延伸到农村。今年,海宁全方位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到村级层面,在“办事不出村”基础上打造“就近办”升级版——“云上办事不出村”,将办税、市场监管、社保医保、公安等7大部门151项高频事项纳入“云上办”模式的第一批村级可办事项。
面对在外海宁人群体异地工作生活、企业跨区域经营办事“多地跑”“来回跑”“不得不跑”等现实难题,海宁以政务服务便利化为营商环境再“加码”,探索“跨省通办”业务。目前,海宁已与15省(含浙江省)46个市县区(含海宁市)建立“海宁+”政务服务联盟,通过线下专窗和线上专区相结合的方式,首批实现119个高频事项在不同地域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覆盖20多万在海宁工作生活的外省人员及2万余在外创业海宁人。
“一系列举措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海宁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海宁将持续增强服务意识,瞄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找准症结定方向,扎扎实实出举措,以高质量政务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全市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记者 邱丹晨 张世新 通讯员 褚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