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冬奥会已渐近尾声,中国冰雪健儿在竞技场上展现实力、奋勇拼搏,与此同时还有一群人忙碌在赛场内外。他们是来自北京冬奥组委的实习生和观察团成员。通过参与和观摩平昌冬奥会、冬残奥会赛时运行保障,他们将把自己的所见所学带回北京,为4年后北京冬奥会的举办积累实战经验。
据了解,为了向平昌冬奥组委“取经”,在相关国际组织的全力支持下,北京冬奥组委精心组织开展了实习计划,分5批派出41名工作人员,到平昌冬奥组委开展1到4个月的“顶岗”实习,实质性地承担办赛任务,同时也派出观察团赴平昌,综合学习掌握各方面赛时运行情况,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打好“前哨战”。
学习笔记
北京冬奥组委赴平昌冬奥会实习计划团秘书长杨占武此次主要驻守在凤凰雪上公园。他的顶岗实习岗位是场馆运行经理助理。平昌冬奥会期间,凤凰雪上公园共产生了18块冬奥会金牌,所以场馆运行的压力很大,而杨占武的日常工作就是与6块不同的场地打交道。
杨占武表示,场馆运营重在细节,细微的漏洞或差错也许会影响整体的服务质量。比如媒体中心是临时建筑,是用类似防雨布材料搭建成的。内外温差大时,顶棚容易产生冷凝水,而媒体座位的插头是朝上敞开式的,水滴下来容易短路。他说:“我们多注意细节,就可以在北京冬奥会时少走弯路,尽量避免这些问题。”
忙碌了一天后,每晚回到住处,杨占武都不忘把白天的所见所思写下来。在学习过程中,他会留心观察每个细微之处,“插头在哪?储物柜怎么设置?饮食售价怎样?”然后把这些记录下来。从去年12月9日抵达韩国,他几乎没有休息调整的时间,两个月以来,已经形成了10万字左右的工作记录。“国际奥委会有比较成熟的指南,但到了每个国家就看如何落实了,我们来学习就要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他说。
不虚此行
随北京冬奥组委第三批顶岗实习团队来到平昌的孙颖,担任场馆技术经理助理。她所在的通信系统和场馆技术处主要负责开闭幕式场馆、平昌奥林匹克广场和颁奖广场3个场所所有办公室技术设备的安装和运行保障。
从1月初到达平昌开始,孙颖便和同事们一起为开幕式的举办而忙碌。“工作比较紧凑的时候是在开幕式之前,我们这个部门负责通信系统的保障,要保证一个干净的无线频率,只有确保频率在相对干净的情况下,开幕式演出时才能顺利触动设备,才能展现出最理想的演出效果。”
平昌寒冷的天气让很多设备的安装和施工无法按照原有的进度完成,开幕式前,无论前期的环节拖延了多少工期,信息系统搭建的相关工作必须按计划完成。事无巨细且头绪繁多。如今,开幕式虽然结束了,但是孙颖却没有时间休息,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对颁奖广场举办活动的保障工作,同时还要兼顾闭幕式的准备。
保障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演出是孙颖接下来工作的重点。从北京出发前,她就曾参与演出的保障工作。“表演团队在北京排练时,环境是模拟平昌的,对设备进行了低温环境测试,演出时的无线电遥控设备应该是可以正常运行的。”
等平昌冬残奥会开幕式举行后,孙颖将结束在韩国为期3个月的工作。虽然春节期间也无法与家人团聚,但是孙颖表示这3个月的学习让她不虚此行。“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这3个月的付出,值了。”
见证变迁
37岁的张静是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交通处副处长,也是第一批来到平昌的“顶岗”实习生,早在去年11月4日,她就来到平昌。她的日常工作是担任平昌奥运村的注册分配协调员,负责为各代表团安排住宿。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却内容繁琐、工作量大。在代表团到达前,张静和同事们需要把户型图发给代表团,让他们早做安排,然后根据各代表团的不同需求,在住宿、办公空间的配置上进行个性化调整。
平昌冬奥会结束后,她还要继续为冬残奥会服务,总共将在韩国工作137天,是这次“顶岗”实习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张静说,这段实习经历让她认识到,奥运村在规划设计时,很多问题一定要想在前面,比如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器材很多,需要提前预留出足够的储物空间。“这段学习时间,我们了解了平昌冬奥会的奥运村分布和组织架构,赛前和赛时人员配置,以及住宿、交通、国际区运行情况,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实战演练。虽然国际奥委会有指南,但是能参与平昌冬奥会的筹办过程,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张静说。
张静此行见证了平昌的整个冬天,经历了天气渐冷、冬奥临近,看着奥运村从一片工地逐渐变成运动员温馨的家。对此,她很是感慨:“可以想象,到了北京冬奥会,在奥运村工作、参与冬奥会将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对于北京冬奥会的奥运村服务标准,张静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的标准不是标配,是精彩、非凡、卓越。奥运村的运行工作如何在标配的基础上达到这个目标,是我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