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从8个方面提出了29项改革措施。在第四部分第11条中,《意见》提及宁波首创并推向全国的国家步道体系建设:“制定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和建设指南。支持依法利用林业生产用地建设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健身设施。”
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等12个部委联合印发《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实施方案》,我国健身步道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此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更是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国家步道体系建设对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
2009年,宁海县率先建成国内第一个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2012年,该系统成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示范工程,宁海县与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联合制订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相关标准。今年3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以及综合频道的《晚间新闻》栏目,先后聚焦“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一话题,介绍了宁海县建设国家步道体系的做法和经验。
国内步道建设始于宁波
国家步道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健身休闲、户外游憩、亲近自然等多种需求的慢行廊道系统,是服务全龄人口的高品质休闲游憩空间;徒步其中,可以舒缓压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中,全民健身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2014年上升为国家战略。登山步道,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得到了重视和推广。
作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发源地,宁海县从2009年开始建设国内首个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省内外200多个考察团前来考察取经,步道建设在国内迅速推广。
2012年,在原有的100公里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基础上,宁海将步道延伸至500公里,覆盖了1843平方公里土地,贯穿全县90%的建制村。这是一个“科学、安全、生态、环保”的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它把全县的乡村和景点串联成一个生态旅游健身大景区,全域旅游的构想由此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宁波各地纷纷开建各自的步道系统。2010年,北仑推进“森林北仑”建设,在9个乡镇(街道)和农业园区建设100公里的森林游步道;2013年初,慈溪建成我市第二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从2015年起,奉化用3年时间打通了48条古道,建成了963公里健身步道。镇海、江北、鄞州、余姚、海曙和大榭等地先后出资上亿元建设登山步道、森林游步道。目前,我市的登山健身步道总长度超过3000公里,其中国家步道545公里。
步道建设引发多重效应
步道建设,引发了体育健身、文化休闲、乡村旅游、经济富民等多重效应。
步道体系的建设,对广大“驴友”有安全示范和引导作用。这些年,户外运动引发的意外事故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救援成本不断上升。登山健身休闲,就是要走成熟、安全的步道。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志坚曾表示,步道建成后,要引导人们“多走步道,不走野路”。
2013年4月,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步道研讨会上,中国登山协会作为中国登山步道建设和发展的倡导机构,首次受邀参会,并被授予“国际健康步道奖(TrailsForHealthAward)”。这是国际步道研讨会举办40多年来,首次将此奖项授予美国之外的组织和机构。而宁海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建设地,功不可没。
富民增收效应显著。通过修建步道,宁海将沿线景区景点、自然景观、古村落、生态资源、农业和渔业基地、农家乐等各种资源“串珠成链”,拉动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在“2011全国露营大会”的举办地许家山村,以前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2011年突破
了1万元。
辐射效应遍及全国。云南省政协常委、知名探险家金飞豹,10多年前曾来宁海考察第一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2019年,他在云南省两会上提交了《以茶马古道为基础打造“纵横云南”国家步道,让古道重新焕发活力》的提案,得到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金飞豹组建的踏勘团队已经完成了对该省10个州市、1200余处茶马古道文化遗址的考察。他说:“每次来宁海,都是我学习的机会,让我找到丰富的灵感。云南脱贫攻坚的任务非常艰巨,而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非常符合体育扶贫和产业扶贫的思路,宁海经验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
河南省信阳市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罗德华说:“信阳市学习宁海步道建设经验,计划在大别山用3年时间建设总长1000公里的10条登山步道。目前,部分步道已经建成,一些特困村借助步道经济已经实现脱贫。其中,作为步道入口的阮湾村,已从几年前的特困村变成了美丽乡村。”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登山运动协会主席李致新表示,宁海县建成我国第一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以后,不但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大量户外运动爱好者来此登山健身,推动了宁海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示范工程,它为全国登山健身步道的普及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步道建设迈向智能化
如果说宁海的第一个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是国家步道体系建设的1.0版,那么,将步道体系进行智能化升级,就是国家步道体系建设的2.0版,这方面,奉化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奉化在2018年完成963公里的登山步道体系建设后,于次年开始启动步道的智能化改造。目前,分布在奉化步道2959个路桩上的步道二维码已经接入智能系统,实现了步道线路一键查询、户外文化一键科普、报备建议一键畅通……用户只需手机扫码,就能显示当前所在步道的位置、经纬度、海拔、天气,还能提供线路规划、导航,介绍线路周边景点、民宿、农家乐等信息。此外,部分更新的路桩还有罗盘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精确的方向指示,这项技术在省内属于首创。
“智慧步道将沿线自然景观、古村落、农业产业基地、农家乐、民宿等资源‘串珠成链’‘链接成网’,深度挖掘健身步道及周边文化内涵,为群众提供沉浸式步道文化体验服务,让奉化的秀美山水从静到动,让更多美景从只有本地人欣赏变成运动爱好者和游客主动亲近,拓宽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奉化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依托步道,奉化成功推出“足行奉化 缘结山水”徒步登山大会、“一带一路”中韩国际登山体验大会、“转山礼佛·雪窦祈福”徒步活动、江南百英里雪窦山越野赛等大型品牌赛事活动。据统计,奉化区每年通过步道带来的旅游消费收入已超8亿元。去年7月,“环浙步道”建设工作培训班及现场会在奉化区举行,当地智慧步道的建设经验得到省体育局的充分肯定,并将在全省推广。
国家步道体系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其规划建设也应有完善的指导方针和建设标准。其中,建设和管理手册应包含步道体系建设标准,对步道的平面布局、宽度、坡度、路面材质、结构等提供详细指导;步道管理制度应包括步道的安全管理、游憩管理、维护管理、生态管理和宣传管理等几方面内容。截至目前,国家步道管理法规政策尚未出台,指导方针和建设标准也尚未明确,步道管理存在政出多门、责权不明等问题,亟待立法机关、政府部门加以解决。
在步道的智能化建设方面,要建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服务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上传。目前,对于参加登山健身的人群数量、年龄结构等,有关部门是“三分统计、七分估计”,专家认为,应大力推广“互联网+体育”,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融入健身步道建设,以实现健身步道管理的智能化。
(记者林海通讯员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