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两会”热点,“碳达峰”“碳中和”再次引发热议。
近年来,雾霾、酸雨、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全球性气候问题不断加剧,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正是日益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2020年初,欧盟率先立法确定了2050年实现地区“碳中和”的总体目标。
众所周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必然是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但“碳中和”是否会引发经济的退坡、发展的停滞?同样的疑问早在2015年签署《巴黎气候协定》时就被一再提出,幸运的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就这一难题给出了答案。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曾以“无路无电无水无通讯无医疗”的恶劣条件被外界称作“死亡之海”。全球治沙领导者亿利集团深耕库布其,持续实施了33年的生态修复,成功治理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使绿化率由之前的3%上升为5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不仅累计创造林业碳汇量2000多万吨,每年有效减少数千万吨泥沙冲入黄河,更是带动周边10余万农牧民脱贫致富,多种形式助力乡村振兴。
库布其沙漠拥有全国I类太阳能资源,太阳辐射强度高,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时数超过3180小时,发展光伏发电条件得天独厚。为了解决荒漠化治理周期长、投资大、难度高、利润低的难题,实现治沙的可持续,亿利集团在8年前开始布局光伏治沙,借助库布其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未利用的土地资源,以“生态光能科技服务”模式规划建设了吉瓦级光伏治沙示范项目。
据专家测算,吉瓦级光伏治沙基地,能够治理超10万亩沙漠,年发电25.5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44万吨,减排CO2约116.1万吨、SO2约3.9万吨、氮氧化物约1.9万吨、粉尘约34.7万吨。截至目前,库布其光伏基地已建成71万千瓦,完成投资50亿元,治沙面积7万亩,年发电量约12.5亿度,累计减排1000余万吨。
在光伏治沙实践中,亿利集团探索出了独特的“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光伏发电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光伏组件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为板下种植作物保持水分;同时,板下种植形成道地药材等特色生态种植产业,根茎叶可以为板间养殖提供饲料;板间养殖形成特色生态畜牧产业,其粪料为板下种植提供肥料,有效改良土壤,形成生态+经济兼顾的良性循环。
一边是“生态治沙增汇”,植树种草,治理土地退化,持续推动“森林增汇”;一边是“光伏治沙减排”,发电制氢,发展低碳能源,持续推动“新能源减排”。库布其的这种“双向碳中和”新模式集治沙、护河、兴业、扶贫等于一体,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库布其光伏基地将在2021年打通光伏发电与周边工业、农业产业园的“最后一公里”,开展“隔墙售电”业务。使库布其光伏治沙电站所发电力,在外输的基础上直供库布其产业园及周边工业园区,可有效吸引电价“敏感”企业形成产业集聚。目前,仅电站周边化工园区每年电力消纳就达50亿度,可以有效解决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电力消纳问题,对于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2月5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UNCCD)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支持下,中国库布其碳中和国际研究院正式成立。成立仪式上,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表示,库布其沙区将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放大光伏治沙碳中和模式,利用5-8年的时间实施千万千瓦级的光伏治沙,预计可实现年减排量超1200万吨。同时,积极把库布其治沙模式和光伏治沙经验推广到中西部,例如在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科尔沁等荒漠化地区打造“生态光能科技产业园”,实施吉瓦级光伏治沙,为中国解决中西部地区能源不平衡问题和碳中和问题作出更大贡献。同时考虑外输中亚等一带一路地区,加大力度实施森林碳汇和光伏治沙减排。
我国拥有4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每年得到的太阳能是2×10的21次方焦耳,大约折合700亿吨标准煤。因此,我国的光伏产业潜力巨大。随着光伏治沙将进入国家的“十四五”重大规划,库布其模式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示范效应。相信随着库布其光伏治沙模式被不断的推广复制,必将能够更好的推进中国低碳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发展,引发新一轮能源结构改革,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速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