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广州,广佛地铁7号线陈村站施工现场,刘庆伟和工友们正忙个不停。有的正砌砖做外部装修,有的安装风水电管线。来自中铁二局的刘庆伟是该站装修班负责人,他说,相关施工都在紧锣密鼓顺利进行。
马上开通的这条线将从广州、佛山西延到顺德。两地间巨大的交通需求让各界都翘首以盼。已经建成的广佛地铁线,日客流量达50万人次。每到傍晚时分,沿线站口都是汹涌的人潮。加上在建的12号线和规划中的28号线,为了解决广佛间的交通拥堵,当地可是下了大功夫。
加速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
产业集聚人口稠密,城市交通需求旺盛,广佛两城市正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缩影。截至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达7264.92万人,其中珠三角九市就占88.74%。
需求是压力也是动力。广州地铁集团总经理刘智成介绍说,历经多年发展,湾区地铁,从广州一城、广佛互联,发展到广州与周边六市互联;湾区轨道,从“普速铁路+地铁”的传统二元结构,发展成为“高铁、普铁、城际、地铁”四网并存的多层级网络体系。
“十四五”开局之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来自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的消息,广州的28号线地铁将往东连到东莞,在东莞松山湖与深圳的地铁相接。这样,两个城市不仅有高铁和城际轨道,将来地铁都可以相通。
“轨道上大湾区”滚滚向前,不断加速。13个湾区城际铁路和区域干线高铁项目已在今年顺利开工。时速160公里的地铁这个轨道交通里的“新物种”,将很快落户湾区。
160公里的设计时速目前保持全国最快纪录,将应用在今年通车的广州地铁18号线上。该线路从广州东经过珠江新城,到南沙自贸区万顷沙站。通车后,广州中心城区到南沙的时长将大幅缩短至30分钟左右。
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不能不提南沙。打开湾区的区域图就会发现,它正处在湾区“9+2”城市群的中心点上。作为众多陆海线路的交汇点,这里自然是万众瞩目的交通枢纽。
以18号线为例,两个终点站均有规划城际铁路串联大湾区城市,万顷沙站有南沙到珠海(中山)城际,广州东站有规划至花都天贵城际。作为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组成部分的深茂铁路已经开工,其中的深江铁路经过南沙。
不仅仅是轨道交通。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将与深(圳)中(山)通道无缝对接。正在稳步推进的深中通道,是继南边港澳珠大桥后的又一个超级工程。建成后,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将从原来的两小时缩短为半小时以内。记者在现场看到,建设中的中山大桥主塔已经完成约150米,而东段的沉管隧道已完成多个管节沉放对接。
作为广佛经济圈和珠三角西翼城市通向海洋的必由之路,南沙港开通的集装箱驳船支线已基本覆盖珠三角港口群,30个无水港更是将集货敛货体系辐射到广西、云南、贵州等泛珠三角地区。随着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全线投入使用,实现了10万吨级和15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自由抵港。眼下,南沙客运港往返深圳机场码头的“水上巴士”也已经实现通航。
广州港集团副总经理宋小明表示,将利用南沙港区的枢纽优势,大力发展铁水联运。从公路、水路和航空,从“轨道上的大湾区”到打造世界级的港口群和机场群,立体的交通网络越织越密,越联越通,带动了“湾区通”向深里和实里发展。
促进大湾区内外双循环
真正实现深层次互联互通,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才更有吸引力。水陆空密集织网,软硬件齐头并进,“湾区通”促进了湾区内外的双循环。让湾区民众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正夯的“一小时生活圈”将“9+2”共11座城市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一小时生活圈”,重在推进关键节点工程建设。在大湾区西南侧,3月18日,澳门轻轨延伸横琴线开工,4年后建成。该线将使澳门与珠海、进而与湾区其他城市互联互通——正在建设的珠(海)机(场)城际铁路已经预留对接澳门轻轨,沿着铁路线,仅需15分钟便可抵达珠海金湾机场,1个小时便可到达广州南站。
目前,这条城际铁路的控制性工程,世界首座公铁同层多塔斜拉桥金海特大桥的钢塔吊装任务已经完成过半,预计到2023年建成通车。在伶仃洋东西两岸,深中通道管理中心项目副总工程师陈越介绍,通道跨江连接深(圳)(东)莞惠(州)地区和江(门)中(山)珠(海)地区,成为湾区实现“一小时生活圈”的关键节点。
春日的阳光穿过云层投射下来,照亮了宽阔的珠江。澄碧的江面上船来船往,主塔高耸的东围特大桥上车流如织。宋小明说货如轮转,其实人流、物流、金流莫不如此。翻飞进出的速度就像经济体的脉搏,持续有力,彰显着城市的健康活力和湾区的光明未来。而湾区交通就如同汹涌的主动脉与细密的毛细血管,不可或缺。
刘庆伟说很荣幸能给广佛同城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广铁集团宣传部部长李松青的展望,则更像已经站在飞驰的列车上。他掰着手指头细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的轨道路网规模是3223公里,东京湾区是3536公里,我们很快就会实现超越。到2025年,大湾区高铁里程将达1600公里,远超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