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春风吹,百花开。
近期,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举措正加速落地,而与此同时,不少外资保险机构也已经采取行动在中国进行布局。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外资保险机构数量有望迎来明显增长,但从过去的情况来看,外资险企进入中国市场仍存在“水土不服”等现象。险企期待获得新的活力,让我国保险市场进一步接收国外先进的理念、技术和产品,推动行业改革发展。
政策频出 险企拼“手速”
4月份以来,我国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频繁出台。
4月27日,银保监会网站公布《关于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的通知》,符合条件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可以向当地保监局申请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与中资保险经纪机构享有同等经营范围。此外,根据《银保监会加快落实银行业和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举措》,外资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将放宽至51%,3年后不再设限。
而据媒体公开报道,监管部门正在加紧制订关于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的相关文件。同时,《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修订工作也将于近期启动。修订的方向与这一轮我国金融业加速对外开放内容及最新发布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相契合。
一向嗅觉敏锐的保险机构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英国韦莱集团控股的韦莱保险经纪公司率先提出变更经营范围的申请并获得上海保监局批准,成为我国首家获准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可面向中国大陆境内所有公司和个人展业。
保险公司方面,富卫人寿保险(百慕大)公司等近日提交了筹建富卫人寿保险公司的申请材料。同时,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总部决定在上海独资设立安联(中国)保险集团公司,并表示将抓紧落实筹备事项。
此外,5月2日,银保监会批复同意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的筹建申请,该公司成为这是我国提出加快保险业开放进程以来首个获批的保险资管公司。
“我们集团也正在筹划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力度,目前还没正式对外发布消息。”某合资寿险公司的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称。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外资保险机构的数量有望迎来明显增长。
经营现状尚不理想
随着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不少外资保险机构负责人更加看好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外资险企既要看到中国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也要看到风险。
举例而言,长期以来外资保险经纪公司一直专注于大型商业风险市场,对如何开发并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还是相对陌生。此前,部分外资财险公司在中国开展车险业务受挫,最后选择忍痛割爱,也是“水土不服”的表现之一。
而从目前我国外资寿险公司的经营情况来看,现状尚不够理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共有28家外资寿险公司,其中18家已经在中国经营了10年以上。从其经营情况来看,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正数的公司有15家,为负数的有13家。可见,外资险企经营分化较为明显。
另外,外资寿险公司的股权结构多被业界人士诟病,尤其是有16家险企的中外股东持股比例为1:1,这种结构常被称为“最差股权结构”,当股东意见出现分歧时企业发展易陷入僵局。而随着政策的变化,这种股权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持股比例能调整,以一方作为"主心骨",可能更利于公司的发展。”某外资险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同时,还有研究人士表示,布局中国市场的外资险企多来自成熟保险市场,而中国的保险市场还处在新兴阶段,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政策环境,外资险企能否尽快适应“中国水土”,也将影响着其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