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打造融杭品质新城,推动城乡发展跨越提升。”日前,诸暨市召开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杭绍同城”新三年计划。
早在“十三五”开局,具有“攻山头”精神的诸暨人就叫响了“深度融入杭州”的发展口号。凡事种豆得豆,积厚流光。2021年,诸暨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46.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6.9%,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13位。
就融杭发展来看,沪杭诸“绿巨人”通勤列车开通运行,店口高架、G235诸暨段、绍诸高速浣东互通等加快建设,诸杭高速双向免费通行范围持续扩面,“萧诸绿色发展先导区”纳入杭绍一体化建设方案,杭诸市域铁路列入国家长三角轨道交通发展规划。与杭绍合作办学、引进名医工作室21家……
接下去,诸暨基于在绍临杭的区位优势,提出了打造“融杭品质城,都市金南翼”的总目标,向“全国综合实力十强县”奋进。
立足制造业优势,打造智造集群地
区域融合加快也意味着区域竞争加剧,一座城市的命运与所在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清晰定位关联度愈加紧密。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溢出优势,防止‘大树底下不长草’的虹吸效应,把准融杭融圈的方向路径,给诸暨争取更多的一体化发展红利。”诸暨市市长张昆仑在作该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
齿轮凹凸有致,才能相互咬合。
作为国内“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无疑处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创新前沿地带;而制造业一直是“隔壁邻居”诸暨的“家底”。如果说,杭州的优势在“数字的产业化”,诸暨则是“产业数字化”,发展上的差异互为补充。
近年来,诸暨瞄准数字风口,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主抓手,推动袜业、珍珠、铜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同时加快新兴产业集聚成势,培育孵化数智安防、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一个以工业为龙头、创新为引擎、开放为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加速形成。
今后五年,诸暨的合作发展逻辑清晰,将聚力打造智造集群地,先挺起制造业“脊梁”,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塑产业链供应链。
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深化袜业、珍珠等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新智造升级链,力争新增数字车间70个,“未来工厂”实现零的突破;另一方面以G60创新港、海归小镇建设为引领,推进科技客厅、先进制造业产业园、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平台提能扩容,加快建设航空航天研究院、微纳晶新材料研究院,大力发展数智安防、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聚力融杭统筹城乡,实现高水平共兴共荣
今年的诸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融杭品质城”的目标首次与“推动城乡发展跨越提升”并提。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不再只是过去郊外那块生产区,而是向生产生活型城区演进,逐渐与中心城市连成一片。有的突出商贸、有的突出工业、有的突出农业,越来越多的地方在与中心城市互动中,寻找起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发挥乡镇、街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镇街特色园区与开发区协同发展。
对城镇而言,这样的融合在于城市形态的统筹布局。
对诸暨而言,总体来说,就是建成G60创新港和海归小镇,打造长三角海外高层次人才汇聚地、新兴产业新高地。规划建设萧南-诸北板块,谋划高湖和白塔湖创新群落,打造绿色制造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平台,承接沪杭等地企业创新业务溢出。重点培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金融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共享经济、赛事经济、会展经济、“月光经济”,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2017年,诸暨在杭州滨江设立了首个离岛式智商集聚创业园区“诸暨岛”,利用滨江区国际化的配套环境实现“借鸡生蛋”。2020年,陶朱街道内“杭州港”建成投用,为滨江“诸暨岛”企业集中提供产业化落地空间。目前,“诸暨岛—杭州港”创新园已汇聚80多家企业,引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促成杭州15家企业在诸暨设立生产基地,28家企业在诸暨实现产业化。
可以说,位于应店街镇域的G60诸暨创新港、海归小镇是“诸暨岛”“杭州港”等飞地平台的再延续,探索一条“研发在高校、转化在诸暨;孵化在沪杭、培育在诸暨”的一体化高智能创新之路。
按照规划,该区域将建设“一镇一谷三园”。其中“一镇”指的是未来小镇,“一谷”指的是科创云谷,三园则指的是智慧汽车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和前沿科技产业园。
产兴城、城促产,人居其中。以“产城人”之融合发展,打造产业能级高、生产生活无界融合、人气汇聚、活力繁荣的城市,便是诸暨的“进一步幸福”。
(记者 徐潇青 通讯员 唐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