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造“硬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己任,城西科创大走廊上的湖畔硅谷——青山湖科技城,在风雨兼程中迎来了12岁生日。
年年岁岁奋进路,岁岁年年景不同。
如果问,青山湖科技城走过的这一年,有哪几个高频热词,“数字化”“高质量”“未来产业”,无疑是值得铭记的。
“硬科技”支撑下的质效提升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的扰动,青山湖科技城奋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引优培育服务、未来产业社区等重点工作,经济发展呈现结构优化、质效提升、平稳增长的态势。
1-10月,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7.43亿元,同比增长27.9%,增速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7家。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48个、工厂物联网项目21个。
杭叉股份获评省“雄鹰行动”培育企业、省级未来工厂培育企业;杭氧工装泵阀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杭氧股份、利珀科技、谱育科技等7个项目获评省级首台套……
在前三季度的诸多亮眼数据中,青山湖科技城电气机械、通信电子、专用设备、医药制造等行业增速均超过20%以上,这与一系列创新载体在科技城的投用和“硬核发力”息息相关。
先是微电子制造设备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挂牌运行。到目前,已有1500名工程师入驻开展协同创新;接着是先进精密仪器共性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创新服务平台投运,在平台的赋能下,一件件“临安智造”的进口替代精密仪器陆续销往全国,“临安采购模式”正名动“仪器界”;前不久,LinkPark滨河产业社区、LinkPark创业广场相继获评省级小微园区,青山湖科技城创新载体的辨识度显著增强,“硬科技”正在成为科技城发展的“硬核担当”。
一批“硬科技”小微园区的投用,不断厚实青山湖科技城的创新基础建设。
过去一年,青山湖科技城累计开展各类创新活动109场。驰拓科技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开张”,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合作建站,杭州鑫富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江森合作建站,众硅电子入选杭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廊湾孵化器获评市“人才飞地”……
杭氧获评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杭氧股份、源牌科技、浙江农林大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青山湖科技城的创新氛围愈加浓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眼下,《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大孵化器”战略规划》、《集成电路、微电子产业发展专项方案》、《建设“硬科技”创新策源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和计划已相继出台实施,科技城现代产业体系日臻完善,打造“硬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步履日愈铿锵。
“硬科技”的“硬核担当”驱动着科技城的高质量发展,也带着曾在这方土地上劳作的百姓们的共同富裕。
通过村三产留用地的流转置换,原先散布在科技城各处的青山湖街道下辖10个村的700亩村三产用地,被置换成小微园区内的工业厂房。凭借工业厂房的出租,10个村的村民间接成了园区的“房东”,每个村每月坐收30万元—40万元不等的租金和分红。
湖畔硅谷的新“封面”
创新、共富推动青山湖科技城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即将成为科技城核心区块新“封面”的青鸿达“硬科技”产业社区启动区块(简称青鸿达),便是这方湖畔硅谷美好未来的落地场景之一。
青鸿达位于滨河路与大园路交叉口东北角的原青鸿达区块,与万豪国际酒店隔路相望。这里是科技城核心区的核心,其地位就相当于钱江新城的“日月同辉”地段,是科技城的旺角所在。该区块规划总用地面积555亩,其中可出让用地401亩,最初的用地性质为商住区块,但出于科技城姓“科”的考虑,更基于对科技城的发展未来负责,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弃小账,算大账”,经反复论证、几易其稿,将区块用地调整为产业用地,布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精密仪器等“硬科技”产业。未来,青鸿达将是青山湖科技城链接周边各大商业、产业区块的关键节点,将成为产城融合的示范样本。
虽然该区块尚未动建,却已有所托瑞安(车联网)、优必选(AI机器人)等一批高端制造、微电子的头部企业,以及双湾引擎(大健康)、暾澜(智能制造)等高品质的产业平台签约落户。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等青鸿达区块“满员”运行,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将达到40亿元以上,年产值会达到80亿元以上。
不同于单层工厂的传统用地模式,“硬科技”产业社区要求采用“工业上楼”的模式架构厂房,将企业办公、研发、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布局在不同楼层,利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岗位工种间的协同创新,将极大地提高工业空间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青鸿达采用开放街区式布局,不设围墙,增强企业之间互动、交流、协作的氛围。
青鸿达还将以现代都市风貌设计元素打造科技城地标建筑。主地标200米、次地标150米、主体工厂高度在80米左右,楼宇起伏间模拟山形水势达到整体协调,将成为科技城展示城市未来形象的重要窗口。
为提高地下交通组织效率,突出地下空间的构筑和利用,通过构建地下无风雨通廊和公共通道,使地下空间整体互通,地上地下立交而互不干扰,实现“人车分过,人车双畅”,从而进一步促进一楼开放空间良好的步行友好氛围。同时构建便捷的人行通道,与苕溪带状公园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与其他沿溪功能组团形成便捷、舒适的慢行系统,打造智慧化、生态化、人本化、产城人高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社区。
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国土规划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启动区块只是科技城为建设未来产业社区打样。接下来,与该区块隔南苕溪相望的老开发区区块也将启动未来产业社区建设,在上游科技大道以南苕溪两岸也正在谋划建设未来生活社区,同时将南苕溪下游与余杭接壤处的汪家埠区块预留为今后与南湖区块进行产研协作的战略高地。不久的将来,南苕溪两岸会不断呈现“硬科技”与“美生活”交织生长、交相辉映的“未来图景”。
为高质量发展守底线、靓底色
高质量发展,安全是底线,生态是底色。
为筑牢安全“防护墙”,不断夯实科技城高质量发展基石,今年以来,青山湖科技城从大处着眼建机制,从小处着手除隐患。由科技城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组建安全生产小分队,会同第三方专业机构,本着“宁可千日不松无事,不可一日不防祸患”的执念,每天深入辖区企业不间断、地毯式开展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专项巡查,一发现问题,“零容忍”及时整改或责令限期整改。今年以来,累计检查3123人次,查出并整改隐患7403条,通过开展无缝巡查,科技城还为辖区445家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一企一档”。
同时对445家企业进行“四色”考评(蓝、黄、橙、红四色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对不合格单位开展消“红”升“蓝”专项行动,安排专人上门一对一辅助整改。
查、考、整多措并举之下,科技城247家单位中,优秀单位占比由5.5%提升至13.7%,不合格企业由11.8%下降至1.4%;科技城所在地青山湖街道198家企业中,优秀单位占比由1.0%提升至4.0%,不合格企业由15.2%下降至1.5%。
青山湖科技城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区域内建筑工地的安全生产,也是城市安全运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部位”。今年以来,科技城组建三个小分队深入区域内的49家建筑工地,围绕安全防护、消防环保等开展了全面检查,共查出并整个问题258项。此外,还开展危化品企业和燃气使用专项检查整治,共查处并整改危化品使用企业隐患506处,发现并整改燃气使用隐患37项。开展污水零直排创建“回头看”,对小微入河支流开展溯源排查与整治,累计排查并整改各类问题510处,确保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除了以查促安,以改保安,科技城还从教育入手,开展安全教育线上线下培训9000余人次,使安全意识入心入脑。
美好生活,数智领航
数字化改革元年,无“数”不治,无“数”不智,已成为新共识。
今年以来,青山湖科技城和青山湖街道相继推出的数智领航和“青和翼”全域智治中心,依托信息化手段、数字化治理理念和数字孪生技术,为科技城的城市发展、经济运行提供了安定和谐、智控有序的环境。
“数智领航”引入产业通识算法、空间聚类算法和企业评估算法等一系列模型算法,可对科技城1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企业、人口、项目、土地、建筑、设施等六大类数据进行归集碰撞,可对区域总体运行、产业运行、城市运行等13个维度展开重点监测和风险和提示预警。
“青和翼”通过“报料积分”、“阅读积分”、“评论积分”、“积分兑物”、评选年度平安之星等手段,把近3万线上注册用户发展为参与社会治理、落实政府决策的公益巡防员。在志愿者、网格员和公益巡防员的多方参与和8大数字治理模块的协同下,像窨井盖缺失、道路破损、乱停车、邻里纠纷等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都可以“秒上传”“秒派单”“秒处理”“秒反馈”。
截至目前, “青和翼”已累计注册公益巡防员2.9万人,巡防打卡超过10万次,报料8000余件,后台累计派单处置事件达3.7万余件,事件流转处置率达100%。“青和翼”全域智治中心还把数字治理延伸到地质灾害点预警、河湖长管理、出租房管理、农房管理、疫情防控和外来人口管理等多个领域,有效助推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忆往昔,峥嵘岁月十二载;看明朝,励精图治更美好。
(管光前 叶佳裕 周艳清)